正文 (一)貯藏技術(1 / 2)

1.貯藏損失

(1)損失程度 馬鈴薯收獲的質量、貯藏的條件與技術、貯藏的時間對馬鈴薯的貯藏損失影響很大。由於新鮮馬鈴薯含水量達到80%,再加上采收、貯藏時的機械損傷,貯藏階段的生理變化、病菌侵害及貯藏室內溫濕度不同都會造成馬鈴薯的損失。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馬鈴薯在冷藏中的損失約8%,在田間的損失為20%~40%。在美國采用調控溫濕度的貯藏係統,貯藏11個月後損失13%(含失重),而在我國個別地方的農戶由於對采收時間及貯藏要求不了解,造成貯藏後全部腐爛,損失慘重。

(2)貯藏損失的原因

①內部黑斑:黑斑表現為表皮沒有受損而內部出現黑斑,它是受碰撞部位的細胞破裂,氧化產生黑色素造成的。控製方法主要是輕拿輕放,減輕衝擊力,適當控製貯藏溫度。

②機械損傷:機械損傷是指在收獲、運輸期間的擦傷、切傷、跌落、刺破和敲打造成的損傷。它使病菌容易侵入、內部呼吸強度增加、容易發熱、水分散失、養分損失。控製方法是在收獲與運輸的環節創造條件減少機械損傷,如收獲階段控製好土壤墒情,提高宜耕性,方便收獲馬鈴薯;使用適當的收獲工具;包裝運輸中使用適當的保護層等。

③變青:變青是馬鈴薯內部化學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主要是葉綠素和糖苷生物堿含量的增加。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品種、成熟度、溫度、光照的影響。變青後會改變馬鈴薯的風味。預防措施主要是選擇適當的品種,對塊莖進行包裝、打蠟、上油,使用脂肪酸鹽、表麵活性劑和各種化學試劑,采用低壓貯藏和輻射處理等。

④發芽:經過休眠期的馬鈴薯在一定的溫度下就會發芽。發芽時,塊莖中澱粉含量下降,糖含量增加,散發熱量,加工的產品顏色加深。塊莖變綠和發芽的馬鈴薯會產生一種有毒的龍葵素堿,不能作食用和飼料。低於5℃,發芽很慢,在5~20℃,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加快發芽。控製發芽的途徑有3種:第1種為低溫,溫度控製在2~4℃。第2種為藥劑控製,如馬來酰肼、氯異丙基-氨基甲酸酯、異丙基-N-苯基氨基甲酸酯、四氯硝基苯、萘乙酸甲酯等。第3種為輻射。

⑤黑心:貯藏期間缺少通風或氧氣會造成黑心病的發生。黑心表現為內部呈黑灰色、略帶紫色或黑色的汙點。控製方法為貯藏溫度不要過高或過低,要加強通風。

⑥空心:空心是塊莖體積生長過快造成的。

⑦冷害:為了延長貯藏時間,采用了過低的溫度,在0~1℃條件下時間過長會造成冷害,表現為塊莖中有紫紅大斑點。控製方法為避免低溫。

⑧熱傷(燙傷):是馬鈴薯在運輸或包裝過程中受陽光直射或接觸到高於48.9℃的物體造成的傷害。控製方法為避免陽光直射或接觸高溫物體。

⑨出汗:貯藏中的馬鈴薯經常會出汗(或稱結露),即塊莖表麵出現微小的水滴,主要是塊莖與貯藏環境的溫差造成的。出汗會造成發芽、染病甚至腐爛。控製方法為保持通風,防止溫度忽高忽低和使用覆蓋吸濕材料並經常更換。

⑩采後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來源有的是塊莖本身帶菌,有的是貯藏時通過傷口侵入或接觸傳染。控製方法是減少病殘體入窖、加強窖體消毒、控製溫度、剔除病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