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蚜蟲
蚜蟲在我國分布廣泛,危害馬鈴薯的蚜蟲主要有桃蚜、棉蚜、大長管蚜、茄無網蚜、菜豆根蚜、紅腹縊管蚜等。
(1)危害 蚜蟲危害馬鈴薯有2種方式:一是直接取食馬鈴薯幼嫩葉片,危害植株,造成損失。二是在取食過程中傳播病毒,間接危害馬鈴薯,造成種薯退化,大幅度減產。
①直接危害馬鈴薯:以桃蚜的成蟲、若蟲集聚在馬鈴薯植株幼嫩的莖頂部,吸食幼葉汁液,造成葉片卷曲、皺縮、變形,影響頂部幼芽的正常生長,使植株的生長嚴重受阻。
②蚜蟲傳播病毒間接危害馬鈴薯:蚜蟲傳播病毒的危害性遠遠超過蚜蟲對馬鈴薯的直接危害。通過蚜蟲傳播的持久性病毒有馬鈴薯卷葉病毒;蚜蟲傳播的非持久性病毒有馬鈴薯Y病毒、馬鈴薯A病毒、馬鈴薯黃斑花葉病毒、馬鈴薯卷葉花葉病毒和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等。蚜蟲能傳播多種馬鈴薯病毒,導致種薯退化,大幅度減產,失去種用價值。
③有翅蚜蟲是傳播病毒的主要蚜型:有翅蚜和無翅蚜都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由於無翅蚜不能遷飛,基本上不能遠距離傳播病毒。而有翅蚜在田間遷移活動非常頻繁,因此,有翅蚜是病毒傳播的主要蚜型。
有翅桃蚜傳播持久性病毒的距離很遠,因為蚜蟲可以終身帶毒,持久性病毒傳播距離等於有翅桃蚜長距離飛翔時間乘以飛翔中的平均風速。非持久性病毒位於蚜蟲口針頂端,約經過1小時蚜蟲就失去傳毒力,因此蚜蟲傳播非持久性病毒的距離不會太遠。
(2)防治
一是,利用冷涼、多風、多濕的自然條件。桃蚜最適取食活動和傳播馬鈴薯Y病毒效率最高的氣溫是25℃,15℃以下的氣溫,蚜蟲繁殖代數大大減少,同時可阻止蚜蟲起飛和傳播病毒。因此,冷涼條件不適於蚜蟲繁殖、取食、遷飛和傳播病毒,而這樣的條件卻非常適於馬鈴薯生長。
二是,利用空間隔離。根據蚜蟲遷飛和傳毒距離,馬鈴薯原種、一級種薯繁殖基地至少應距馬鈴薯生產田和其他茄科植物田2千米。
三是,利用時間隔離。各地可根據有翅蚜蟲遷飛、傳毒時間,安排馬鈴薯的適宜播種和收獲期。
四是,用銀灰色聚乙烯膜覆蓋,可防止有翅蚜遷來。
五是,藥劑防治。穴施內吸性顆粒殺蟲劑,常用的有70%滅蚜鬆可濕性粉劑,在播種時穴施於種薯周圍,每畝90千克,控蚜殘效期達60天,並可結合防治晚疫病。
噴霧殺蚜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畝1~1.5克兌水噴霧,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噴霧。一般在出齊苗後進行第1次噴霧,以後每隔10~20天,根據蚜蟲數量噴藥1次。為了避免蚜蟲對農藥產生抗藥性,應輪換使用不同的滅蚜劑。
使用藥劑防治蚜蟲的同時,應注意保護、利用蚜蟲的天敵,控製和減輕蚜蟲危害。
2.二十八星瓢蟲
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有茄二十八星瓢蟲和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2種。這2種瓢蟲形態相似,翅鞘上有28個黑色斑點。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小,兩翅合縫處黑色斑點不相連,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有1~2個黑斑相連。
(1)危害 成蟲、幼蟲均能危害馬鈴薯,幼蟲的危害程度重於成蟲。幼蟲群集於馬鈴薯葉片背麵,咬食葉片的葉肉,嚴重時,被害葉片隻剩下葉脈,形成有規則的、透明的平行網狀細紋,葉片失去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株逐漸枯黃。二十八星瓢蟲大發生時,被害植株成片枯死,全田一片枯黃。一般發生年份減產10%~20%,嚴重年份可減產50%左右,是威脅馬鈴薯的主要害蟲之一。
二十八星瓢蟲成蟲越冬、產卵要求一定的溫濕度。成蟲產卵最適溫度為22~28℃,16℃以下則不能產卵,30℃以上即使產卵也不能孵化。越冬成蟲如入土太淺,冬季寒冷或有積雪,可凍死大量成蟲。成蟲在夏季高溫時多隱藏而停止取食。新孵化的幼蟲遇到高溫,死亡率增加。因此,二十八星瓢蟲屬於北方害蟲,在過熱的南方幾乎很少發生。
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除危害馬鈴薯外,還危害茄子、番茄以及瓜類和豆類,其食性雖然很雜,但成蟲必須取食馬鈴薯才能產卵,而幼蟲也隻有取食了馬鈴薯才能正常發育。因此二十八星瓢蟲發生與種植馬鈴薯有密切關係。
(2)防治
①捕殺成蟲: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在背風向陽的樹洞、牆縫、各種秸稈、雜草、石塊下及土縫中群集越冬。在中原地區,越冬成蟲4月上旬開始活動,先在雜草上活動取食,後遷入馬鈴薯田或茄子田危害。利用成蟲群集越冬習性,在冬春季檢查成蟲越冬場所,就地捕殺越冬成蟲。或在成蟲危害期間,利用其假死性進行人工捕殺。也可在成蟲產卵期間,結合農事操作,摘除卵塊,捏殺幼蟲。
②清除殘體:馬鈴薯收獲後,及時清除殘株並妥善處理,消滅殘株上的幼蟲。
③保護天敵: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的天敵有異色瓢蟲、龜紋瓢蟲等多種瓢蟲,其均能取食二十八星瓢蟲的卵,應注意保護。
④藥劑防治:藥劑防治二十八星瓢蟲的時期非常重要,一般在成蟲至幼蟲孵化高峰期進行防治,效果最好。選用5%銳勁特懸浮劑1 500倍液、5%抑太保乳劑2 000倍液、48%毒死蜱1 500倍液噴霧滅殺。
3.茶黃蟎
(1)危害茶黃蟎可危害馬鈴薯以及多種蔬菜。多集中在植株的幼嫩部分刺吸汁液,使植株畸形,葉片邊緣卷曲、皺縮,嫩葉產生黃褐色斑或失綠斑塊,嚴重時導致葉片和植株萎蔫。茶黃蟎很小,肉眼不易觀察到,有時會將被害症狀誤認為生理性病害或病毒性病害。
茶黃蟎的發生與溫濕度關係密切,溫暖而潮濕的環境有利於茶黃蟎的發生,其發育最適溫度為16~23℃,最適相對濕度為80%~90%。在中原二季作地區,春季保護地栽培的馬鈴薯以及秋季馬鈴薯遇到陰雨天氣時,發生較重。
(2)防治
①消滅越冬源:許多雜草是茶黃蟎的越冬寄主,應及時清除田間、地邊的雜草。蔬菜收獲後及時清除枯枝落葉,可消滅部分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