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蟲害(3 / 3)

④設置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器:可誘殺大量成蟲。

⑤誘捕幼蟲:於1代幼蟲發生期,采用新鮮泡桐葉,用水浸泡後傍晚放入田內,次日清晨人工捕殺。

⑥藥劑防治:有多種藥物可用。

顆粒劑或毒土:播種時,一次性施入3%辛硫磷顆粒劑2~3千克/畝,基本上可使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免受蟲害。也可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每畝64~100克,用少量水溶化後,均勻拌入炒熟的棉籽餅或菜籽餅中做成毒土,傍晚撒在苗的附近誘殺,防治效果達90%以上。

藥劑噴霧:在幼蟲3齡前,用90%晶體敵百蟲800~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48%毒死蜱1 000倍液噴霧,可取得較好效果。

施用毒餌:幼蟲3齡後可用毒餌防治,每畝用2.5%敵百蟲粉劑0.5千克均勻地拌在切碎的鮮草上,或用90%晶體敵百蟲適量加水45~75千克,均勻地拌在500千克炒香的麥麩上,製成毒餌,於傍晚在馬鈴薯田內每隔一定距離撒成小堆,進行誘殺。

藥劑灌根:對大齡幼蟲可用藥劑灌根,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1 000~1 500倍液灌根,防治效果較好。

9.蠐螬

蠐螬俗稱蛭蟲、地漏子,為金龜子幼蟲的總稱。我國常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大黑金龜子、暗黑金龜子、黃褐金龜子、銅綠金龜子等。大黑金龜子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主要是其幼蟲(蠐螬)危害馬鈴薯。

(1)危害 蠐螬危害馬鈴薯時,咬斷幼苗的根莖,斷口整齊,造成幼苗枯死,田間缺苗斷壟。蠐螬也危害馬鈴薯的幼嫩塊莖,在塊莖上咬食成洞,傷口易遭病菌侵入,引起腐爛,造成減產。

(2)防治

①進行蟲口基數調查:大黑金龜子以越冬幼蟲在次年春季進行危害,一般在土中較深部位取食,因此,在播種時必須采取藥劑防治措施。為確定防治方案,播種前要進行蟲口基數挖查,每畝選5個點,每個點挖1平方米,深度30~50厘米,如每平方米有蠐螬2頭以上,即應采取防治措施。

②防治成蟲:當旬平均氣溫在12~19℃、10厘米地溫在18℃時,大部分成蟲尚未飛遷,多進行產卵,是消滅成蟲的適期。可每30畝安裝一隻頻振式佳多殺蟲燈誘殺,效果較好。

③防治幼蟲:金龜子多在雞糞、牛糞中產卵,其幼蟲蠐螬多在雞糞、牛糞中孵化、生長。因此,應避免施用禽類或家畜類未腐熟糞便。防治幼蟲,可在播種時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0.1~0.15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毫升,用少量水稀釋後,拌細土200千克,製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顆粒劑30~45千克或10%二嗪磷30~45千克拌細土200千克,均勻撒施在播種溝內;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薯量的0.3%進行噴拌後播種。

10.金針蟲

金針蟲是叩頭蟲科幼蟲的總稱,危害較重的有細胸金針蟲、溝金針蟲、寬背金針蟲。3種金針蟲在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和不同程度的危害。

(1)危害 金針蟲食性很雜,成蟲在地上部活動時間不長,無嚴重危害。幼蟲長期生活在土中,危害薯類、禾穀類、豆類、棉花、蔬菜等多種作物。馬鈴薯播種後,其咬食土壤中的種薯,危害根、莖,使幼苗枯死,受害幼苗的傷口不整齊。受傷的塊莖感染細菌後,則易腐爛,影響產量,降低塊莖的商品品質。

金針蟲的發生與土壤溫度、濕度及耕作有關。當10厘米的土溫達到6℃時,幼蟲和成蟲開始活動。幼蟲不耐高溫,土溫超過17℃時,即向土壤深層移動。溝金針蟲幼蟲在北京地區3月中旬開始活動,4月上旬土溫達到11~19℃時正值馬鈴薯播種、出苗階段,此時是危害高峰期。

細胸金針蟲不耐幹旱,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溝金針蟲適應幹旱,但對水分也有一定要求。在幹旱平原地區,如土壤墒情好時,危害嚴重。

冬前耕翻土壤,將土中蟲體翻至土表,增加死亡數量。近年來,隨著複種指數的增加、耕作製度的變化、藥劑防治等,蠐螬、金針蟲危害明顯減輕,僅在局部地塊發生嚴重。

(2)防治

①防治成蟲:可每30畝安裝一隻頻振式佳多殺蟲燈誘殺成蟲,效果較好。

②防治幼蟲:播種時,每畝用0.1~0.15千克90%晶體敵百蟲,或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用少量水稀釋後,拌細土200千克,製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顆粒劑30~45千克拌細土200千克,均勻撒施在播種溝內;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薯量的0.3%進行噴拌後播種。

11.螻蛄

國內分布最廣的有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2種。非洲螻蛄遍布全國,華北螻蛄分布於長江以北各省。

(1)危害 螻蛄食性很雜,除危害馬鈴薯外,還危害糧食作物以及棉、麻、甜菜、煙草、蔬菜、果樹苗木等。其在馬鈴薯出苗後咬斷幼根、幼莖,使幼苗枯死。螻蛄一般在表層土穿行,形成很多隧道,或穿斷幼根,或使幼苗根部與土分離而幹枯,造成缺苗斷壟。螻蛄也咬食馬鈴薯的塊莖,形成傷口,降低品質,甚至引起腐爛,失去食用價值。

鹽堿地蟲口密度大,壤土次之,黏土最小。前茬是薯類或蔬菜作物的地塊,土質疏鬆、濕潤,適於螻蛄棲息,蟲口密度大。當早春的氣溫和淺土層溫度均達到2~3℃時,越冬螻蛄開始接近地表活動。當氣溫達到11℃、土溫達到9℃時,螻蛄活動性增強,在地麵造成大量鬆土隧道。當氣溫和土溫均達到16~20℃時,螻蛄猖獗危害。秋冬季土溫下降至10℃左右時,成蟲和若蟲均潛回深土層越冬。

(2)防治

①藥劑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0.5千克兌水5千克,用炒香的麥麩、豆餅等50千克做成毒餌,每公頃用30千克。使用時,在田邊每隔2~3米挖一個碗大的淺坑,內放一把毒餌,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