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病害(1 / 3)

1.馬鈴薯晚疫病

(1)症狀此病可侵染葉片、莖蔓和薯塊。葉片染病,多從中下部葉開始,先在葉尖或邊緣出現水漬狀綠褐色小斑點,周圍具有較寬的灰綠色暈環。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展成黃褐至暗褐色大斑,邊緣灰綠色,界限不明顯,常在病健交界處產生一圈稀疏白黴,雨後或清晨尤為明顯。空氣幹燥時,病斑變褐、幹枯、破裂或卷縮。莖稈和葉柄染病,多形成不規則褐色條斑,嚴重時致葉片嚴重卷曲,終致全株黑腐。薯塊染病,初生淺褐色斑,以後變成不規則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邊緣不明顯,病部皮下薯肉呈淺褐色至暗褐色,終致薯塊腐爛。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日暖夜涼,空氣潮濕,多雨,多霧,平均氣溫10~22℃,有利於病害發生。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菌薯塊,發芽出土後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病菌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澆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產生病薯,作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3)防治

一是,選用脫毒種薯。

二是,嚴格挑選無病薯作種薯,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泡10~15分鍾後晾幹種植。

三是,選擇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後田間積水,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清除。

四是,發病初期選用72%百思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2.馬鈴薯環腐病

(1)症狀 此病是維管束病害,全株侵染。一般病薯外觀症狀不明顯,縱切薯塊可見自基部開始維管束變色,重時變色部分可達一圈,可破壞維管束周圍的薄壁細胞組織,使皮層與髓部部分或全部分離,形成離核。生長期地上部常表現枯斑或萎蔫二型。隨病情發展,病株根、莖、蔓維管束逐漸變褐,新鮮病蔓有時會溢出菌液。

(2)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 病菌生長溫度2~36℃,適宜溫度為20~23℃,地溫19~28℃時有利於病害發展。病菌隨種薯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土麵越冬。未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傳播媒介。病菌在田間通過傷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澆水傳播蔓延。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種薯調運。

(3)防治 實行無病田留種,采用整薯播種。

播種前進行室內晾種和削層檢查,徹底淘汰病薯。切塊種植時切刀可用53.8%可殺得2 000幹懸浮劑400倍液浸洗滅菌。切後的薯塊用新植黴素5 000倍液或47%加瑞農粉劑500倍液浸泡30分鍾。

結合中耕培土,及時拔出病株帶出田外集中處理。使用過磷酸鈣每畝25千克穴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馬鈴薯病毒病

(1)症狀 此病在田間常表現為花葉、壞死、卷葉3種症狀類型。花葉型即葉片顏色不均,呈現濃淡相間花葉或斑駁。

壞死型即在葉、葉脈、葉柄和枝條、莖蔓上出現褐色壞死斑點,後期轉變成壞死條斑。卷葉型即葉片沿主脈由邊緣向內翻卷,繼而葉片變硬、變脆,嚴重時葉片卷曲呈筒狀。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 高溫幹旱、管理粗放、蚜蟲數量大,病害發生嚴重。25℃以上高溫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有利於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和傳病,使病害迅速擴展蔓延,病毒主要在帶毒薯塊內越冬,為播種後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間,病毒通過蚜蟲和摩擦傳播。

(3)防治

一是,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采用莖尖組織脫毒種薯。

二是,選用抗耐病優良品種。

三是,施足有機基肥,增施鉀、磷肥,實施高壟或高埂栽培。

四是,出苗後徹底防治蚜蟲,藥劑可選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

五是,防病毒,在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