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 馬鈴薯植株的黑脛病和塊莖的軟腐病是分布很廣的病害,引起馬鈴薯軟腐病的有2種細菌,一是胡蘿卜軟歐文氏菌亞種,二是菊歐文氏菌。黑脛病的主要侵染源是帶病種薯和土壤,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發生嚴重,用病薯播種後,病重者未能出苗就在土中腐爛;輕病薯的病菌隨著幼芽的生長而進入莖部,引起植株發病。黑脛病病菌從病薯或病株釋放到土壤中,可在馬鈴薯根係和其他部分進行再侵染。感病的塊莖收獲後又成為來年或下一季馬鈴薯的侵染源。此外,病菌可在殘留於土壤中的病薯和其他植株殘體上存活,其不但在馬鈴薯生長期危害植株,收獲期感染塊莖,而且還能在冷涼、潮濕的條件下存活很長時間,甚至可以越冬,成為下一年病害的侵染源。
馬鈴薯軟腐病主要在收獲後的運輸過程中和窖藏期間,如運輸過程或窖藏中溫度高、濕度大時,塊莖表麵和皮孔處的細菌迅速增殖,並侵入塊莖內部組織引起腐爛,嚴重時引起爛窖;在播種或出苗期也可危害,常引起爛種、爛芽或死苗。
(3)防治播種前,適當晾曬種薯,結合淘汰病爛薯,可加速種薯傷處的木栓化,杜絕黑脛病的侵入。
建立無病種薯生產基地,采用小整薯播種,避免切刀傳染。
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地塊種植馬鈴薯,防止土壤積水或濕度過大,避免將馬鈴薯種在過分潮濕的土壤中,以減輕病害危害。
種植抗病或耐病品種。品種間對黑脛病的抗病性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品種抗病菌侵入性較強,有的品種抗病菌在植株體內擴展,也有兼具兩種抗性的。
忌用有病株殘體堆肥,以減少侵染源。
及時拔除田間病株,並徹底銷毀,以防病害擴大傳播。
在塊莖完全成熟時收獲。收獲時,選擇晴朗、涼爽天氣和土壤較幹燥的時期收獲種薯,防止塊莖在太陽下暴曬造成損傷。收獲的種薯應放於通風處預貯,促使受傷塊莖盡快愈合,表皮幹燥後入窖,減少塊莖受病菌侵染的機會。
對汙染的容器等進行消毒。可用次氯酸鈉、漂白粉溶液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傳染。
6.馬鈴薯早疫病
(1)症狀 早疫病病菌侵染馬鈴薯的葉片、葉柄、莖、匍匐莖、塊莖和漿果,最常見的是葉片上的明顯症狀。葉片出現暗褐色以至黑色、直徑3~4毫米、帶有明顯同心輪紋的病斑,有時也可看到葉片上產生數量較多的暗褐色或黑色、形狀不規則的小壞死斑,或是在小葉葉尖發生與晚疫病相似的褐色或黑褐色大型病斑,病斑多從植株下部葉片發生,逐步向植株上部葉片蔓延。空氣潮濕時,病斑的表麵可形成黑褐色或黑色黴層,嚴重時葉片枯黃、幹枯、凋萎。
感病塊莖產生大小不等、微凹陷的圓形或不規則的黑褐色病斑,健康與患病部位分界明顯。病斑之下的塊莖組織變褐,深度一般不超過6毫米,在老化的病斑上可產生裂縫。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 馬鈴薯早疫病是最主要的葉片病害之一,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中或患病塊莖中越冬,來年如播種病薯,出苗後,病株上形成新的分生孢子。植株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很易脫落,並借風力向四周傳播,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自氣孔、傷口或表皮侵入莖葉組織,2~3天即可使植株的葉片或莖形成新的病斑;3~4天後,又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如此循環往複地在田間傳播蔓延。
(3)防治 增強植株生長勢,采用豐產栽培措施,適當增施氮肥和鉀肥,適時灌溉,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病力。
當病株率達到5%時,可選用50%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施,每隔7~10天噴施1次,共噴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