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病害(2 / 3)

4.馬鈴薯的青枯病

(1)症狀 青枯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在馬鈴薯生育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田間的典型症狀是葉片、分枝或整個植株表現急性萎蔫,但莖葉仍保持綠色,萎蔫後很快枯死,因此稱為青枯病。發病植株莖基部維管束變黃褐色,若將病莖的一端直立浸於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數分鍾後,可見到在水中的莖端有乳白色菌膿流出,以此方法可對青枯病進行確診。感病塊莖的芽眼變成褐色,嚴重時有乳白色菌膿溢出,收獲時,病薯的芽眼上都粘有泥土,而看不見芽眼。塊莖的切麵可見維管束呈褐色,不需用手擠壓,幾分鍾後即可見到切麵處有白色菌膿溢出。

(2)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 馬鈴薯青枯病的侵染源非常廣泛,如帶病種薯、汙染的土壤和肥料、其他感病植物(包括雜草)等。其傳染、傳播方式也很多,如切種薯用的刀,中耕除草、收獲、運輸和貯藏過程使用的農具、器械和容器等,都可能沾染青枯病病菌而成為傳染源。其中帶病種薯是最重要的侵染來源,也是地區間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感病輕微的塊莖不易為肉眼識別,當病薯種植到田間後,隨著土壤溫度升高,幼芽萌動、出苗,病菌活動增殖,重者造成塊莖腐爛或幼芽枯死,輕者引起植株枯萎、死亡。青枯病病菌還可以從有病的塊莖、幼芽、根係和植株殘體等釋放到土壤中,隨雨水、灌溉水等傳到健株的根係,擴大侵染。感病的塊莖又成為下一季的侵染源。青枯病病菌可在土中的植株殘體上越冬、越夏,長期存活。因此,土壤也是重要傳染來源之一。但在高緯度地區,由於嚴寒的冬季,青枯病病菌很難在植株殘體上越冬,一般土壤不會受到汙染,但種植了病薯,當年也可嚴重發病。因此,在這些地區,隻要利用無病種薯生產,馬鈴薯青枯病就不會成為嚴重病害。

(3)防治

一是,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湖北恩施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合作,育成了中抗青枯病的品係,如抗青8-4和抗青9-1等,青枯病嚴重的地區可引種試種。但這些抗病品種都屬於中晚熟或晚熟品種,在南方秋冬二季作區和中原春秋二季作區都不適合種植。

二是,建立無病種薯繁育基地。生產和種植無病種薯能有效地防止或減輕青枯病的危害,嚴禁在發病的地區繁殖種薯。

三是,采用小整薯播種。結合無病種薯繁育基地的建立,采用密植等綜合栽培措施,生產25~70克的小薯,進行整薯播種,可防止種薯切塊的切刀傳播青枯病和其他病害。

四是,實行合理輪作。采用輪作的作物種類要因地製宜,可與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水旱輪作,也可與小麥、大豆、棉花等進行輪作,避免與薑或茄科類作物輪作。

五是,采用高畦栽培。選擇無病地塊,進行壟作,避免大水漫灌,嚴禁用被青枯病病菌汙染的水源灌溉。多施有機肥和鉀肥,避免施用病秧和病薯漚製的有機肥。

六是,加強田間管理。做好田間排水,防止水源汙染。及時拔除病株,連同病穴的土一並帶出田外妥善處理。病穴處撒石灰消毒。

七是,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選用農用鏈黴素5 000倍液,或用銅製劑灌根,每7~10天施藥1次,連施2~3次,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根治。

5.馬鈴薯黑脛病和軟腐病

(1)症狀馬鈴薯黑脛病又名黑腿病,是以莖基部變黑而得名。此病也可引起塊莖腐爛,也有將此病與其他引起塊莖腐爛的病害統稱為軟腐病。

馬鈴薯黑脛病的典型症狀是植株莖基部呈黑色腐爛。病害發展由塊莖開始,傳至莖基部,繼而發展到莖上部。匍匐莖和莖部除表皮變色外,維管束也變成淺褐色。病株矮化、僵直,葉片黃化,小葉邊緣向上卷曲。發病後期,莖基部變黑腐爛,整個植株萎蔫,甚至倒伏、死亡。在潮濕多雨天氣,病害發展很快。

塊莖發病是從連接匍匐莖的基部開始。感病初期,塊莖基部略有變色,以後逐步擴大呈黑褐色。嚴重時,塊莖的髓部也變成濕腐,並伴有惡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