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多次都拒絕了建新宅的構想,但是中央考慮到她是一個古稀老人了,必須為她的晚年著想,所以決定安排一所比較幽靜的花園式住宅給她。1961年周恩來親自主持在荒蕪的舊王府為宋慶齡新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雙層寓所,當年宋慶齡就喬遷新居,在這裏為她舉辦了七十大壽,宋美齡說,恩來日理萬機,還如此關心她,使她非常非常的感動。
然而盡管已搬進了新居,宋慶齡的內心仍舊是不安的,1966年她給美國朋友格蘭尼奇寫信說:“我住在舊日醇親王府花園裏,溥儀就是在此出生。我確實在享受‘皇家’的待遇,但我並不快樂,因為還有許多比我更有價值的人,現在仍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宋慶齡在這寓所度過了她生命中最後的20年。
從表麵上來看,宋慶齡和她的其他姐妹們一樣,雍容的儀表,美麗而大方,又具有民族傳統的風尚。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宋慶齡其實是一個非常節儉樸素的人,她常常穿著保姆為她做的便裝和布鞋。三年自然災害之後,她便很少再做新衣服了,體形也逐漸變胖,她就把以前的舊衣服、睡衣、旗袍的兩邊剪開,接上相同顏色的料子。因為縫接的手工精細,熨燙也比較平整,使人難以看出破綻來。
宋慶齡的風濕性關節炎比較嚴重,腿部地方經常是痛得嚴重,而她又有淩晨起床辦公的習慣。為了對付寒冷,她用舊毛線織成毛線護套綁在腿上,而且她還利用在業餘時間和保姆一起,用26塊零碎布料,拚做了一件棉背心,取名為“八卦衣”,以此用來為護背保暖。除此之外,書桌旁的落地燈罩也破爛不堪,她就剪下一塊舊窗簾布,縫製一個布燈罩以此代用。她和孫中山先生結婚的時候買的梳妝鏡子,鏡子兩邊的水銀都已經脫落了,隻有中間是好的,可她舍不得換新的,一直用到辭世。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周總理列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寫下了13位愛國民主人士的名字,第一位便是宋慶齡女士,然而上海郊區一些無知的農民,還是掘開了安葬宋慶齡父母的宋氏墓地,宋慶齡得知此事後非常憤怒,她含著淚懇請廖夢醒立即向總理反映此事,周恩來得知後,也同樣的憤怒,百忙中立即給上海有關部門掛了一個長途電話,命令他們盡快修好宋氏墓地。後來,宋慶齡獲悉上海民政局已妥善修複了墓地,便自寬自解道:“祖宗總算有個地方蹲了。”
1966年8月,南京的紅衛兵提出,要毀掉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周恩來得知後,代表中央鄭重地指出:“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早已肯定了孫中山的曆史功績,並記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每年的勞動節和國慶節,天安門對麵都要豎起孫中山像,這是毛主席決定的。今年全國將要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南京的同學準備毀滅孫中山銅像,中央絕不讚成!”
宋慶齡對周總理這番斬釘截鐵的話極為讚賞,對頭腦發熱的紅衛兵能夠及時清醒而感到欣慰不已。
宋慶齡在和中共多年的合作過程中,也和周恩來夫婦結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成為患難之交。由於“文革”時期的折磨和辛勞,周恩來最終積勞成疾,癌細胞在不斷地擴散,宋慶齡得知後,極為關切。1975年9月,當她知道江青在周恩來病重中闖進醫院幹擾他的治療的時候,非常的憎恨和憤怒。她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朋友:“我告訴你一個很不好的情況,周恩來同誌的病情嚴重,而江青還闖進醫院撒潑……”
宋慶齡聽說鴿子蛋裏有著比較高的營養,便把自家的鴿子蛋一個一個積攢起來,派人送去給周恩來增加營養。有一次,工作人員在她住處的南湖池塘中打撈上來一條23斤半重的胖頭魚,她想都沒想立刻派人給病重的周恩來送去了。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耗盡最後一絲精力後與世長辭,宋慶齡得知此噩耗,傷心欲絕,她獨自一人淚流滿麵,歎惜說:“國家少了一個好幫手,一個好幫手呀!”
早在1931年的時候,19歲的廣東中山縣的女子李燕娥,因為一段不幸的婚姻離異之後來到宋慶齡的身邊做保姆,一幹就是50年。她比宋慶齡小19歲,一直忠心耿耿、精心照管宋慶齡的生活及其家庭。中華民族成立以後又竭盡全力照看宋慶齡在上海的寓所和孫中山留下的遺物,宋慶齡稱讚她是“不拿槍的警衛員”。
宋慶齡一直把李燕娥當做是自己的親人,一起吃飯,一起談心,還稱呼她為“李姐”,每次回到上海,總是買一些火腿、臘腸之類的食品帶給她吃。1972年李燕娥60歲生日,宋慶齡托人買了一隻熟的大油母雞及8斤蘋果、2斤香蕉給她,向她表示生日的祝福。
1979年李燕娥患有子宮癌,宋慶齡非常著急,親自把她接到北京來醫療,不但為她請最好的專家進行治療,還盡可能抽時間來陪她聊天,以減輕她的痛苦。在治療的過程中,還經常給她買一些新鮮的蔬菜、豆類和肉、雞等食品,增加她的營養。她在給愛潑斯坦寫的信裏流露了她對李燕娥悲傷的情感:“近日來我為李姐患的可怕疾病,而極感心煩意亂。她不僅是我的助手,更勝過我的親人。”但是李燕娥的病情已經到了晚期,最終還是去世了。
在李燕娥的骨灰送往上海之前,宋慶齡捧著她的骨灰盒,不停地用手撫摸著,用臉親吻著,傷心的淚水奪眶而出。
早年在列寧和孫中山建立通信往來關係的時候,都是依靠懂俄文的宋慶齡來實現的。宋慶齡因此接觸到了列寧的革命思想。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宋慶齡就開始追隨共產黨,並且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公開或秘密地協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工作。新中國成立以後她更以極大的熱情,加入了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受到全國人民的愛戴,是中國共產黨最信任、最真摯的好友。因為長期和中共領袖們一起從事,所以她希望自己加入中國共產黨,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宋慶齡曾三次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那麼多年以來,她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向往和追求,早已具備了入黨的條件,黨中央早已把她看作黨外的布爾什維克了。隻是覺得她暫時留在黨外,對統戰工作的意義可能會更大,所以前兩次都沒有正式讓她辦理入黨手續。為此她也很是理解。
1981年5月14日晚,宋慶齡因患冠心病及慢性淋巴細菌性白血病病況不斷惡化,體溫高達40多度。15日早晨體溫下降、神誌仍然清醒的宋慶齡,向前來看望她的彭真、鄧穎超、王光美等人第三次提出了要求入黨的請求,並將要求接連重複了三次,聲音雖然很微弱,但聽得卻非常清晰,完全可以看得出她非常渴望在臨終前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麵對此情此景,彭真等人深深地感動了,彭真立即於當天上午10點半,把宋慶齡的要求轉報給了時任黨中央主席的胡耀邦,胡耀邦又迅速轉告了鄧小平等政治局委員。於是政治局在下午召開了緊急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決定”,並建議人大常委會委任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
當天下午6時,列席會議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宋任窮和人大副委員長廖承誌,受黨中央的委托,趕到宋慶齡的住處,正式將這一喜訊告訴了宋慶齡。宋慶齡萬分激動,眼含熱淚,微笑著連連點頭。這是她一生最大的心願,終於在九旬高齡時了卻了。次日下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也親自前來探望病重的宋慶齡,向她表示由衷地祝賀。5月16日,第五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稱號。
5月29日,宋慶齡病情再度惡化,搶救無效,於20時18分在她的住所溘然長逝,終年90歲。
宋慶齡遺體火化後的第二天,骨灰就運往了上海,安葬在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現為宋氏陵園)。有不少人會問,宋慶齡為什麼要與父母合葬在一起,而不和她的丈夫孫中山先生合葬呢?這是因為宋慶齡生前多次說過:“孫中山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偉大的革命家,要接受人民的瞻仰,我不應去沾他的光。”這就是一代偉人宋慶齡晚年的許多感人美德,將永遠被人銘記,世代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