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鏈接
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是西班牙承辦的第一屆奧運會,經過籌辦奧運,巴塞羅那的經濟從衰退走向了繁榮,成為當時歐洲變化最快的城市。同時,籌辦奧運會還明顯加快了西班牙經濟的複蘇。
中國在這屆奧運會上贏得16枚金牌,僅次於獨聯體、美國和德國,排名第四。在這屆奧運會上,“飛人”喬丹和“魔術師”約翰遜等職業球員開始進入世界人民的眼簾。
張湘祥:舉起人生的重量
菲爾普斯的八金計劃順利實現,他個人的金牌數目就可以進金牌榜的前八名,這樣的光芒幾乎照耀了整個“水立方”,令其他運動員黯然失色。但是,我們相信這樣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極少數,整個奧運曆史上也不多見。那些爭奪銀牌、銅牌的運動員,有朝一日也能走上冠軍的位置,正如舉重運動員張湘祥,多次與“天才”交手,終於在北京奧運會上實現了自己的冠軍夢。
“張湘祥以319公斤的成績獲得男子62公斤級舉重比賽冠軍,為中國贏得第9金。”隨著播音員的話音,電視上出現張湘祥跪地親吻杠鈴,然後起身向觀眾致意的畫麵。張湘祥的名字就這樣印在了人們的心中。
然而,冠軍的到來,對他來說還是太晚。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17歲的張湘祥受命迎戰,然而他隻得到了一枚銅牌,還是因為獲得銀牌的選手賽後藥檢不過關,被取消成績,排名第四的他才得以晉升到第三名。
張湘祥和舉重名將石智勇、吳文雄同屆,正如足智多謀的周瑜恰好與諸葛亮鬥智鬥勇一樣,他的舉重生涯多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色彩。但是,張湘祥的努力和信心並沒有因此而受阻。
悉尼奧運會後,張湘祥的排名上升到世界前三名,人們以為他定能在幾年後的雅典奧運會上有所成就。然而,在2003年的一次訓練中,張湘祥肌肉拉傷,並幾乎因此而送命——為了堅持訓練,他去醫院打封閉,護士卻把藥液直接注射到他的骨髓中,張湘祥當場不省人事,經過三天三夜的搶救,才撿回了一條命。
這次意外,使他的訓練、比賽都大受影響,並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也錯過了奔赴雅典的機會。然而,張湘祥仍然沒有放棄,4年後,他在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如願以償地拿到了金牌。[HT]
困難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有的人成功了,是因為他們能夠堅強地麵對,而有的人失敗了,是因為他們麵對挫折一蹶不振,失去了繼續拚搏的勇氣。與“天才”同台又如何?看清了自己的處境,毫不動搖地付出、堅持,最終,一定能獲得成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厄運對樂觀的人無可奈何,因為麵對厄運和打擊,樂觀的人總會選擇笑臉相迎。錯失一次機會,人生並不會因此而終結,時間的車輪還要繼續前行。痛哭或者回避,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隻有在受挫的地方勇敢站起來,才能看到以後越來越精彩的生活。
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不能避免,那就讓逆境成為推動我們走向成功的動力吧。我們應該將逆境視為成功的前奏。卡耐基說過:“困難與挫折其實是上天故意安排來考驗我們的,其實,它就是成功的化身。成功與失敗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因此,麵對苦難和挫折,你要抬起頭來,笑對它,相信“這一切都會過去,今後會好起來的”。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向往美好的未來,是遇到困難時最好的自我安慰。在多難而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健康的心,需要絢爛的笑容。苦難是一所沒人願意上的大學,但從那裏畢業的,都是強者。
在挫折麵前多堅持走一步,多堅持一分鍾,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成功的大門前。
故事鏈接
奧運會比賽強調公平競爭,因此嚴令禁止運動員服用興奮劑,同時也為各種比賽製定了一係列盡量保證公平的製度,比如球類運動要交換場地,舉重要按照運動員的體重來劃分公斤級。因為我們知道,一個瘦弱的人與一個強壯的人能舉起的重量是不一樣的。
1998年,國際舉重聯合會緊跟“奧運瘦身”的潮流,將男子10個級別縮減為8個:56公斤級、62公斤級、69公斤級、77公斤級、85公斤級、94公斤級、105公斤級和105公斤以上級。同時,女子也調整為7個級別:48公斤級、53公斤級、58公斤級、63公斤級、69公斤級、75公斤級、75公斤以上級。
巴頓將軍:賽場走出的戰場英雄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軍隊著名的五星上將,巴頓將軍幾乎無人不知。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曾說,在巴頓麵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像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許多人大概不知道,威猛神勇的巴頓將軍年輕時,曾是現代五項的愛好者,而且還參加過奧運會。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首次設立現代五項比賽,當時26歲的美國陸軍中尉巴頓也報名參加了比賽。他自費到斯德哥爾摩,在比賽的過程中,他努力去奪取勝利。當他遊完300米到達終點時,旁人不得不用船鉤將他從池中撈上來;在4000米越野賽中,他又由於筋疲力進而暈倒在皇家包廂前的終點線上。
巴頓的比賽成績非常突出,遊泳、擊劍、自行車和跑步4項的成績加起來,是所有選手中最好的,但是他的射擊成績在32位參賽選手中,排在第21名。賽後,巴頓覺得名次上有問題,因為裁判認定他的靶紙上的彈孔是事先穿破的,因此對那些有問題的彈孔不計分數;另外,他還懷疑“可能有兩顆子彈穿過了同一個槍眼”。最終,他在43名競賽者中獲得了第5名,是美國正規軍官中表現最出色的一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頓將軍舉行記者招待會,有記者問:“將軍閣下,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您的驕傲和榮譽,對此您有何感想?”巴頓說:“不,參加第5屆奧運會是我一生的驕傲和榮譽。當時遊完300米上岸後,我休克了。醒來後,我告誡自己一定要拚下最後一項4000米越野賽。記者先生,你可能體會不到一個人休克後醒來再跑4000米的滋味,但我體會到了。我不但跑完全程,還得了奧運會這個項目的第5名,這才是我一生的驕傲、我一生的榮譽。”[HT]
休克後醒來再跑4000米的滋味,聽起來都讓人恐懼。巴頓將軍的話,讓人看到了那個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的影子。
回顧整個二戰曆史,我們發現巴頓將軍多次臨危受命,而且將戰爭局勢扭轉到對盟軍有力的方向。這種臨危不亂的性格,與他堅持五項全能不無關係。
巴頓的才華讓人敬佩和羨慕,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局限於對別人成就的羨慕和無聊的歎息,而應更加注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潛質,從而付出努力以爭取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每個人都會有一片明朗的天空”,我們已經從消極走向了積極,從被動走向了主動,我們不再羞怯、不再遮掩,也不再隱忍,而是將心中的興奮與激動化為行動,化為汗水,灑在成功的路上。而當我們終於踏上成功巔峰的時候,我們會驚歎自己竟有如此大的能耐,有如此深的潛能,而這在以前隻不過是一種夢想罷了。
事實上,這就是超越。
超越是為了使自己更完美。超越就是通過超越時間、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從而促使自我發生變化,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自我改變和自我超越是緊密聯係而往複循環的,自我改變導致了本身的超越,而超越同時也使自己有了巨大的改變。
超越自我,積極進取,不斷發展自己、豐富自己。在眼界上,努力地汲取新知識,思考新問題;在個人能力上,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斷給自己製定新的目標,這樣,你就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故事鏈接
巴頓1885年11月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自軍校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美國麵臨戰爭。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馬歇爾認為他是能在戰場上戰勝快速機動的德軍的優秀將才。巴頓將軍在二戰中表現出過人的才華,數次立功,成為四星上將。1945年12月,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13天後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