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相信自己
千裏馬也有停下腳步休息的時刻,大力士也有抬不動大山的時候——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極限,在臨近極限的時刻,朋友的鼓勵、親人的安慰或許都不如自己內心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挺過最艱難的時刻。隻要堅持,極限也可以突破,等待你的,就是渴望已久的成功。[HT]
皮特裏:我看不見方向,但我的腿還在向前
早期的奧運會不像現在,有如此多的職業運動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律師、牙醫、小學教員,還有我們在下麵將會看到的從事糖果生意的馬拉鬆運動員。在平時,他們默默無聞地生活,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到了比賽場上,他們就變成了大力士、常勝將軍,成了我們的偶像。
1908年的英國倫敦奧運會馬拉鬆比賽,有16個國家的56名運動員參賽。身著19號運動衫的意大利糖果商皮特裏,從比賽一開始就跑在前麵。他身材矮小,但步伐輕快。經過40多公裏的拉鋸跑之後,他第一個進入了運動場。
剛步入會場的皮特裏筋疲力盡,幾乎可以說到了神誌不清的地步。他先是跑錯了方向,找不到正確的前進方位,後來又因為疲勞過度,幾次摔倒在地,但每次他都掙紮著爬起來,用盡全力向前衝。體育場上的皮特裏就像一個剛剛學步的孩子,走幾步就會摔倒;又像一個喝得酩酊大醉的酒徒,每一步都東倒西歪,讓觀眾看得心驚膽戰。
眼看離終點隻有最後15米,他又一次倒下了,這次他看上去似乎再也起不來了。這時,跑在第二名的美國運動員海斯追了上來。全場觀眾都焦急萬分,兩位好心的醫生忍不住架著皮特裏,讓他第一個走到了終點。
由於借助了他人的力量,皮特裏被取消了獲金牌的資格,金牌屬於海斯。但是賽後,英國王後被皮特裏堅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動,特別贈送給他一隻金杯。[HT]
叔本華說過:“意誌是唯一不會耗竭的力量,也是人應當永遠具備的力量。”意誌力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要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我們必須注重個人意誌力的培養。
像皮特裏這樣,在意誌恍惚的時候,還能夠堅持向前衝,正是依靠內心的意誌力。每一個試過馬拉鬆的人都能夠體會到那種呼吸不暢、疼痛難忍的感受,有很多人因為身體吃不消而放棄,能夠堅持下來的,不論成績如何,都是了不起的人。
青少年朋友平日裏做練習,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題。如果有參考答案,很多人會忍不住走這條“捷徑”,也有人會放棄思考,覺得自己找不到思路。其實,做題的方法就是一種思維,如果不去想,就永遠想不到。解決難題的最佳方式,就是和皮特裏一樣,堅持下去。
故事鏈接
1908年,倫敦第一次舉辦了奧運會。本來,該屆奧運會定在意大利的羅馬舉行,但維蘇威火山的突然爆發,讓羅馬無緣舉辦奧運會。在剛成立不久的國際奧委會左右為難之際,倫敦接辦了該屆奧運會。
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的1948年,在停辦了兩屆之後,人們想重新舉辦奧運會。當時整個歐洲一片廢墟,這時倫敦人再次站了出來,獲得了第二次主辦奧運會的機會。
2012年,英國倫敦將舉辦第30屆夏季奧運會,這成為所有英國人的驕傲。
張寧:從不放棄我的奧運夢想
對一個運動員來說,紮實的功底是將來奪冠的基礎,因此很多人從小就開始刻苦訓練。像女子體操那樣的項目,20歲的程菲就已經是“大齡”了,30幾歲,對於很多運動員來說都是應該退役的年紀,如果在30幾歲還沒有拿過大獎,很多人都認為這意味著其體育生涯以失敗告終。但是羽毛球運動員張寧,卻在她33歲的時候,在北京奧運會上為中國贏得了第27枚金牌。
1975年,張寧出生在遼寧。2004年,29歲的張寧首次參加了雅典奧運會。在羽毛球界,像張寧這樣歲數大、成績一般的運動員,早就自謀生路了,但張寧依然堅持在國家隊裏默默打拚。在雅典奧運會之前,由於傷病的困擾,張寧不被外界看好。
但是在雅典奧運會上,正是張寧為中國隊奪取了女單冠軍。如果在賽前說張寧準備拿羽毛球女單冠軍,一定有很多人不相信,因為當時比她有名的運動員還有好幾位。可是這個大器晚成的遼寧姑娘,還是為我們捧回了這枚沉甸甸的金牌。當時,幾位優秀的種子選手紛紛落馬,中國隊的優勢項目獎牌不保,張寧以黑馬之姿衝了出來。
“上一屆是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自己那時候29歲,對羽毛球界來說,已經該退役了,沒想到自己能在那個年齡拿到金牌。當自己還沒有完全決定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已經過了兩年。這兩年當中,傷病一直困擾著我。我不斷地鼓勵自己,要堅持。為了能夠參加奧運會,我一直很努力地訓練。這塊金牌對我來說真的來之不易,我為它付出了很多很多。”張寧用第二枚奧運金牌,為自己的羽毛球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HT]
三國梟雄曹操曾說自己是“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如今的張寧也頗有這樣的豪氣。當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張寧直言自己的身體像一架不再嶄新的機器,零件已經不聽使喚了。
當她以接近而立之年的“高齡”在雅典奧運會奪金成功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張寧將帶著這份最高榮譽退役。如果當時她“完美退役”,當屬無可厚非,以世俗眼光去看,也是最佳選擇。但事實是,4年之後,張寧又一次奪得了金牌,成功衛冕。衛冕的豈止是金牌,張寧身上折射出的,是地地道道的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是執著追求的奮鬥品質,是追求更大成功的不懈努力,是追求至善至美、不斷前行、不斷進步的崇高理想。
看比賽的時候,人們往往隻為冠軍喝彩。在靜夜裏反思,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恰恰是許許多多蘊涵其中的精神品質。33歲、一身傷病的張寧成功衛冕,就是一個範例。
看完張寧的比賽,也許很多人都會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我們漸漸明白:奮鬥與追求會使人生更完美,會使世界更美麗。
故事鏈接
羽毛球是我國的優勢項目,說起它的來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英國貴族在中世紀喜歡佩戴有羽毛的禮帽。在一次慶功宴上,士兵們將頭頂的羽毛插在香檳酒的木塞上麵,相互打來打去,竟讓人們玩得更有興致。於是,這項運動就逐漸流行開來了。
羽毛球從英國傳到我國的上海,已經是19世紀末期的事情了。但是我們很快掌握了要領,並在後來的競賽中創造了同時升起三麵國旗的輝煌。
雷德蒙德:“我不用擔架,我要跑完”
當你準備披掛上陣,卻發現自己的武器被毀時,你還有勇氣奮勇向前嗎?在關鍵時刻失去最重要的“武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尤其是對那些已經磨礪十載,準備為榮譽而戰的勇士。或許真的是為了考驗一個人的信念,上帝讓雷德蒙德的肌腱在衝刺的時候撕裂,麵對這樣的打擊,他會作出怎樣的舉動?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誕生了一位英雄,他就是英國男子400米選手雷德蒙德。1988年,雷德蒙德曾因為受傷而在漢城奧運會上退出比賽,此後他經過5次手術,隻是為了回到奧運會來拿獎牌。
半決賽那天,雷德蒙德的父親吉姆和6萬多觀眾一樣,坐在離火炬很近的看台上。比賽開始後,雷德蒙德一直領先。但就在離終點還有大概200米時,雷德蒙德聽到體內傳來不祥的聲音,他右大腿的肌肉在瞬間撕裂,他整個人就像中了子彈一樣,失去平衡,倒在了賽場上。
父親看到兒子倒地,就知道不幸的事情再次發生了,他不顧一切地衝向賽場。緊抱著右腿的雷德蒙德,很清楚自己的奧運獎牌夢想已經終結,淚水滑過他的臉頰,滴到跑道上。
醫務人員趕到他身邊,但雷德蒙德說:“不,我不用擔架,我要跑完。”人們看到他慢慢爬起來,開始向終點跳去,全場觀眾起立為他歡呼。雖然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痛苦,但雷德蒙德沒有放棄,父親吉姆一直站在他身邊,扶著他走過終點。在數萬觀眾的歡呼、鼓掌和哭泣聲中,雷德蒙德告別了奧運舞台。[HT]
比爾·蓋茨認為,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雷德蒙德就是憑借自己的一股韌勁,堅持用一條腿完成了比賽。這場比賽,更像是他在和命運較量。雖然命運讓他與金牌無緣,但他一定要堅持著跑完整個比賽。
體育場上到處充斥著競爭,生活中也充滿了競爭。有競爭就有輸贏,但是最大的對手,還是自己。完整意義上的成長,應該是身體的成熟和心智的成熟的結合,兩者缺一就失去了成長的意義。對於青少年來講,恒心和毅力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半途而廢,淺嚐輒止,永遠不可能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