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摩篇第八(1)(2 / 3)

(2)正:正麵,正接。

(3)喜:使之喜,討好。

(4)怒:使之怒,激怒。

(5)名:名聲。

(6)行:行動。

(7)廉:廉潔。

(8)信:誠實。

(9)利:利害。

(10)卑:謙卑。

(11)名者,發也:用名聲去遊說,是為了激發他。

(12)行者,成也:用行為去遊說,是為了促成他。

(13)信者,明也:用誠實的態度去遊說,是為了使他明白真情。

(14)利者,求也:用利益去遊說,是為了使他追求。

(15)卑者,諂也:謙卑是為了諂媚討好。

(16)所獨用者:所獨自使用的方法,指觸摩之術。

(17)眾人皆有之:眾人都可以應用。

(18)非:錯誤,不對頭。

(19)悉聽:使對方全部聽從。“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二句,《太平禦覽》引“悉聽”作“悉行”。又注雲:“摩不失其情,故能建功。”

【譯文】

揣摩情意的方法,有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十種方法。平,就是平靜;正,就是正直;喜,就是喜悅;怒,就是鼓動;名,就是發揚;行,就是貴在成功;廉,就是廉潔;信,就是誠實;利,就是利害;卑,就是謙卑。因此聖人所能獨自使用的,眾人也都能運用,但卻不能成功,是使用不得當。所以謀劃沒有比周詳縝密更難的,遊說沒有比全部被聽從更難的,事情沒有比必定要成功更難的。這三點隻有聖人才能夠做到。

【原文】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1)與時相偶(2)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3)。夫幾者(4)不晚(5),成而不抱(6),久而化成(7)。

【注釋】

(1)道數:道,道術。數,通術,權術。

(2)與時相偶:道理、權術、天時三者合一才能成事;偶是伴同、順沿、並列之意。

(3)獨行之道:策士們獨自掌握的秘術即揣摩之術。

(4)幾者:通曉微妙時機的人。

(5)不晚:勿失良機。

(6)成而不抱:把事作成,也不居功。

(7)久而化成:久而久之,一定能成功。這裏指達到政治目的。

【譯文】

所以謀略一定要周密,一定要選擇能夠溝通的人遊說,所以說交結要緊密無間。事情成功,一定要合乎術數,所以說道理、術數、天時相配合才行。遊說之辭能令人聽從一定是與之情意相合,所以說情意相合的能聽從。所以事物都能劃入一定類別抱木柴走向火種,幹的部分先燃著,往平地上注入水,濕的地方先浸漬,這是同類事物就有相同的反應,情形所及都是相似的。此處所說的內心反應與外麵揣摩相適應也是這樣,所以說揣測時把握各類事物的相同之處,怎麼還會有不呼應的?根據其情欲意向揣摩,怎麼還會有不被聽從采納的?因而說這是善於揣摩的人才能掌握此術。通曉幾微之勢的人不會失去良機,成功了,不占為己有,曆久就能行之天下。

【解析】

本篇實際是《揣篇》所講“揣情”的繼續,但上篇側重的是掌握世情和“人情”,獲得與遊說對象有關的外部信息,而本篇側重將通過“揣情”得到的外部信息進行分析、歸類、推度、反驗,得出這些外部信息產生的內因,從而把握對方的好惡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