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摩篇第八(1)(1 / 3)

【原文】

摩(1)之,符也;內符(2)者,揣之主(3)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4)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5)。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6)匿端(7),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8)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

【注釋】

(1)摩:揣摩的意思。

(2)內符:符於內,即某些外在事物現象,必有決策者的內在心理原因。

(3)揣之主:揣是用觀察表現於外的符驗來判斷內心狀況,而符驗是揣的基礎。

(4)隱:在隱密中進行。

(5)有為之:自己所應采取的辦法,有所作為。

(6)窌:地窖。

(7)端:端緒、開始、前兆。

(8)符之:與此呼應。

【譯文】

所謂“摩”,就是揣測實情的方法。內心情感的變化及外在表現是揣測的主體。運用“摩”術,有一定的法則,而且這個法則是隱秘的。根據其欲望稍微進行揣摩、估測,然後探究其中奧妙,內外必然呼應。而內外既然呼應,也就必然會有一定的作為。所以稍微排除,就稱作堵塞地窖、隱匿頭緒、隱蔽情貌,而別人不能知曉,所以能夠使事情成功而沒有憂慮。在這裏,揣摩實情在此,與此互相呼應在彼,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辦成。

【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1)日成,而人不知;主兵(2)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3),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4);積善也,而民道(5)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6)、不費(7),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8)。

【注釋】

(1)主事:所做的事情。

(2)主兵:所指揮的軍隊。

(3)謀之於陰:策劃不讓人知道。

(4)其所以利:之所以有利。

(5)道:當作應走的路來順從。

(6)不爭:不使用武力。

(7)不費:不消耗糜費。

(8)比之神明:當作神奇和聖明。

【譯文】

古代善於運用揣摩之術的人,如同拿起釣魚鉤在深水潭邊投下魚餌,一定能釣起魚,所以說,進行的事情日漸成功,人們卻不知曉,領兵打仗日漸取得成功,人們卻不畏懼。聖人深謀遠慮於隱秘之中,像神道玄妙,故稱作“神”,事情成功,昭然若揭,故稱作明。所進行的事情日漸成功,是積聚德行,則百姓安居樂業,卻不知道他們所以順利的原因;積累善行,則百姓順應聖人之道,卻不知道,他們是這個樣子的原因;而天下之人把他們奉若神明。領兵打仗日漸勝利,經常戰於無形之中,不動用武力經過激烈爭鬥、不耗費錢物,人民不知道為什麼服從,不知道有什麼畏懼,普天之下就把他們比作“神奇和聖明”。

【原文】

其摩者,有以平(1),有以正(2),有以喜(3),有以怒(4),有以名(5),有以行(6),有以廉(7),有以信(8),有以利(9),有以卑(10)。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11);行者,成也(12);廉者,潔也;信者,明也(13);利者,求也(14);卑者,諂也(15)。故聖人所獨用者(16),眾人皆有之(17),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18)也。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19),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然後能之。

【注釋】

(1)平:平靜,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