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揣篇第七(2)(3 / 3)

一樁小事,何以惹得劉邦如此大動肝火?

這年,劉邦六十二歲,病情日重。久經槍林矢雨的劉邦對生死還算看得開,不諱疾忌醫,更不像秦始皇那樣夢想長生不老。劉邦為什麼逮捕蕭何,文獻未詳,我們推測,劉邦有意殺掉蕭何。蕭何德高望重,群臣惟他馬首是瞻,很可能劉邦擔心他一咽氣,懦弱的兒子難以震懾眾人,若蕭何再有貳心,劉氏江山難保。為了子孫家天下,他自然就要除掉蕭何。

有生以來,蕭何第一次入獄,且進的是自己作為開國第一勳臣的皇朝的大獄。他沒有作任何申辯,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

與蕭何同輩的老臣們也無一人替他說話。

蕭何大難不死,靠的是一個姓王的衛尉。

衛尉乃九卿之一,統領衛士,把守宮門。這位王衛尉名字叫什麼,文獻失載。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是戰功顯赫的開國元勳。一天,他在殿中執勤,劉邦找他說話,他小心地問:“犯什麼罪,陛下把他投進了大牢?”

“我聽說李斯相秦始皇,好事都歸皇上,壞事一人擔下來。”劉邦說,“相國拿了商人的金子,來要我的花園,獻媚百姓,所以把他抓了起來。”

這話多少也透露了劉邦逮捕蕭何的原因:蕭何獻媚百姓,與他爭民心。說穿了,劉邦還是擔心蕭何的威望太高,危及劉氏江山。他時時處處提防的,就是這一點。越到晚年,他對蕭何越加猜忌。

王衛尉不是那種落井下石的人,盡管他人微言輕,還是替蕭何分辨了幾句:“有便民之事而奏請皇上,那是宰相職權內的事,陛下怎能懷疑相國收受了商人的金子!”這話戳到了劉邦的痛處。他說蕭何受賄,純是“莫須有”,可沒個罪名,又怎能把一個當朝宰相投進大牢?王衛尉揭了他的傷疤,劉邦頓時拉下了臉。王衛尉全然不顧,仍按自己的思路往下說:“當年,陛下與項羽逐鹿中原,蕭何留守關中,他若有個三心二意,關中就不是陛下的了。陳豨、英布反叛,陛下禦駕親征,也是蕭何留守,他若有戒心,那也是大好時機。那時蕭何忠心耿耿,不謀私利,現在怎會看上商人一點金子?秦始皇就是因為沒有聽到他的過失,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李斯替皇上分過,又有什麼可稱道的!”劉邦沉思良久,最後下令釋放蕭何。這一方麵是劉邦“良心”發現,另一方麵,恐怕也是顧及此事給公卿大臣帶來的影響。王衛尉對此事尚且如此考慮,那些與蕭何一同出生入死的人不僅也會有同樣的想法,而且還會擔心步蕭何後塵,他們的沉默隻是表麵現象,心中鬱積的是怨恨、恐懼,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劉邦之所以放了蕭何,這後一個因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用“悲喜交集”一詞來形容蕭何獲釋的心情,再恰當不過了。他赤著腳,一副罪犯的打扮,入宮謝主龍恩——蕭何在演戲,演給劉邦看。果然,望著滿頭白發的老相國誠惶誠恐地跪在腳下,劉邦頗有悔意,說:“相國起來吧!相國為民著想,我不準,行同桀紂。相國是個賢相,我把你投進監獄,是想讓百姓都知道我不是個好皇帝。”這後麵幾句話顯然是開脫之辭,言不由衷。不過,這幾句話也表明,劉邦意識到,即使要除掉蕭何,自己也無能為力了。

五個月後,即公元前195年4月,一代梟雄劉邦撒手人寰,終年六十二歲。

皇太子劉盈承嗣大位,是為惠帝。

蕭何仍做他的相國,他再也不必擔心受猜忌了,年輕的皇帝和幕後的呂雉,對他信任有加。然而,他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盡頭,重病纏身的他在劉邦死後第三年,也壽終正寢。

他給子孫留下了一個萬戶侯的爵位,還有幾片薄田。他曾對人說:“如果子孫賢能,就會學習我的節儉;不肖,那幾畝薄田有權有勢的人也看不上,不會被他們強取豪奪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