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隱含了設餌釣魚、張網捕食的“張網得實術”(使用手段,投其所好,而實現自己的願望);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你要的,就要先給對方一點他所需的“欲取反與術”;抓住事物的共性,推測其發展趨勢,早做安排的“見微知類術”;事情真相未明就加以引導,等完全暴露再去解決的“圓方之術”;要想了解別人就先了解自己,由己度人的“由己推人術”,等等。
【案例】
反應術是通過觀察對方反應以刺探情報的方法,主張通過某種言辭或行動,使對方開口講話,然後從其言辭中判斷出真意。如有不清楚之處,再回過頭來探求,力爭探到實情。
魏國虛與實取
戰國時七國混戰,時而合縱,時而連橫。
這年,秦國聯合趙國打魏國,許以勝利之後,以魏之鄴城作為謝禮送給趙國。魏王怕受到趙、秦東西夾擊,十分驚慌,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芒卯說:“秦趙原本不和,今日聯合,不過是為了利益,想瓜分我國,各討好處。他們都各有各的算盤,隻要略施權術,他們的聯盟就會解散。”並獻上一計。魏王同意了他的計謀,讓張倚依計去遊說趙王。
張倚見了趙王,說:“鄴城這地方,照目前的形勢看,我們是保不住了。大王與秦國聯合攻打我國,無非為爭奪土地。為了避免戰爭,我們大王有意把鄴城獻給大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趙王聽後自然十分高興,但又怕魏國玩弄什麼花招,便問:“兩軍還未交戰,魏王就主動獻地,到底是為了什麼?”張倚解釋說:“兩軍交戰,兵凶戰危。大軍過後,荊棘遍地。戰爭之後,必有荒年。屍骨遍地,百姓遭殃。我們大王從仁慈出發,不願生靈塗炭,故有此舉。”趙王問:“那麼魏王對我有什麼要求嗎?”張倚說:這自然。我們是來談判,並不是來投降。趙魏兩國曾多次結盟,是友邦。與其將土地淪落於夷狄秦國之手,不如交給朋友管理。也希望大王從友邦利益出發,與秦斷交,與我國恢複友邦關係,我們奉上鄴城作為報答。如若不允,我國隻有全國動員,拚死一戰了。請大王仔細考慮斟酌。”趙王想了一番,說:“我好好考慮一下,明天定然給你答複。”張倚走後,他找來大臣們商議。相國說:“與秦聯合攻魏,勝利了也不過得到一個鄴城。現在不用動手就可以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秦本虎狼之國,其目的絕非僅僅滅一魏國,一旦攻滅魏國,其勢力更為強大,下一個目標就是我們趙國了。不如答應魏國,讓他們在兩邊抵禦強秦,這才是長久之計。”於是,趙王答應了魏國,宣布與秦斷交。
秦王一聽大怒,趕忙撤兵,謀劃報趙背盟之仇。趙王見秦撤兵,忙歡天喜地地派兵前去接管鄴城,正碰上芒卯在邊境上陳兵等候。趙將說明來意。芒卯一聽大怒:“我們的土地,為什麼好端端送人?”趙將忙說這是張倚早許諾下的。芒卯仍在發脾氣:“張倚是什麼東西!我們大王親口答應過此事嗎?我隻接到大王讓我鎮守此地的命令,沒接到交出此地的命令。你想硬奪,問問我的將士們同意否。”趙將一見魏軍列陣以待,自料不是他們的對手,忙回兵報告趙王。趙王一聽上了當,又氣又惱,準備發兵攻魏。可這時已傳來消息,說秦為報背盟之仇,正遊說魏王聯合攻趙。趙王聞聽大驚,忙割了五個城給魏,以收買魏國與自己聯合抗秦。這樣,魏先以虛假的“與”答應趙國,不但從趙那裏“取”到了不與秦合兵攻魏的結果,還“取”到了五個城池。
所以,是否能成功地運用此“欲取反與術”,關鍵在於你的智慧是否高超,計謀是否巧妙。看似“與”而實不“與”或少“與”,而終有所“取”,是使用此計的目的。
卷跡藏真斂翼待時
出身於東漢世家大族的司馬懿素以多謀略、善權變而著稱於世。從漢末亂世中謹慎出山、被動防範曹操的疑忌到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實際執掌曹魏政權,司馬懿走過了一條艱辛的韜晦人生之路。最初是為了防身避禍,後來則是為了奪權的政治需要,憑借著自己的陰險狡詐和後來在複雜政治鬥爭中逐漸積累的權術經驗,司馬懿基本上做到了深藏不露,百事能忍,成功地為奪取魏國社稷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