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反應第二(2)(1 / 3)

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馬懿在河內郡被舉為上計掾。此時他年僅二十三歲,但由於家世和個人才能,已經在社會上有了比較高的聲譽。當時梟雄曹操在漢獻帝朝廷中擔任司空,在政治、軍事上都才剛剛起家,極需網羅人才為其效力。他聽說司馬懿是個幹才,足智多謀,很想請他出山,授以要職。但司馬懿對此時的曹操並未看重,認為漢室衰微,群雄割據,出身閹豎之家的曹操是否能成氣候,還是個未知數,所以不願過早地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曹氏,而是等待觀望,看準可投之主。這是他在複雜形勢下采取的謀策。

為了不開罪於曹操而招致殺身之禍,司馬懿使出蒙蔽手段,推辭身患風痹,不能起居。曹操亦是老謀深算之輩,對司馬懿借病推辭,心存疑竇,並認為司馬懿此舉是對自己看不起,所以秘密派刺客假裝行刺,以探察司馬懿生病的真情。當夜深人靜之際,刺客偷偷潛入司馬懿的內房,手持利劍,裝出要向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司馬懿刺去的姿勢。機警的司馬懿很快覺察到這是曹操派來察知真情的探子,因而他仍然直挺挺地躺著,根本不加反抗和抵擋,刺客認定司馬懿真的患上嚴重的風痹病,所以慌忙收起利劍,回去向曹操如實稟報。曹操一時被蒙騙過去,而司馬懿得以逃避了曹操的第一次征用。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擔任了獻帝的丞相,他四處物色賢士,又決定延請司馬懿為文學援,並嚴厲地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還是推三阻四,再耍花招,就把他綁來見我!”司馬懿沒有別的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前去就職,其實這時司馬懿也隻是權宜之計。因為此時曹氏己今非昔比,獨攬漢室大權已成事實,逐鹿中原,穩操勝券,中原許多大族名士均已投靠曹操,視其為實際君主,輿論普遍認曹氏代漢隻是時間問題了。

曹操對司馬懿的應召固然十分高興,但他一向認為此人非同尋常,為人城府很深,不容易探知其內心活動,所以對他既使用,又疑忌。司馬懿雖然謹慎小心,處處留意,但其“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謀”的特點仍為曹操所了解。司馬懿與曹丕相處很好,深得曹丕器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起合稱為曹丕的“四友”。這種親密關係也使曹操不很高興,曹操又聽人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他親自驗證,果然,司馬懿“麵正向後而身不動”。通常人回頭看東西,不僅頭要轉過去,身子也應隨之側過去,而司馬懿卻能做到往後看身子一動不動。司馬懿的“狼顧之相”是其為人機警靈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習慣動作,但這一點卻使曹操更增加了對他的厭惡之情。一天晚上,曹操又夢見三匹馬共食一槽,“槽”與“曹”同音,曹操遂產生了“馬”吃“曹”的聯想,認為司馬氏終有一天會侵蝕曹氏的權柄,心裏十分不快。第二天,他對曹丕說:“司馬懿終將不會甘居人下,將來必會幹預你們兄弟的大事。”但曹丕對其父的忠告不以為意,總覺得是曹操太多慮了,他因與司馬懿關係不錯,所以還多方麵保護司馬懿不受迫害。

司馬懿對自己的處境也很清楚,為了消除曹操的猜疑,他表麵上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隻是勤勤懇懇、恪盡職守,埋頭於日常公務,為人也很注意謙恭抑損,逐漸淡化了曹操的敵視態度。曹丕即位後,雖然他與曹丕關係不錯,得到曹丕的重用,地位日益顯赫,但他的防範心理並不因此懈怠。在征遼東公孫淵凱旋而歸時,一些兵士因天氣寒冷,乞求司馬懿賞給糯衣,這本來不算過分的要求,但他卻未答應。當別人對此表示不解時,他表白自己,說是不能讓皇帝認為他是用國庫的衣物為自己收買人心。可見他的謀術十分精細。

二十餘年後,到了魏明帝曹睿的兒子曹芳登位時,司馬懿已官至太尉,與宗室曹爽同為顧命大臣,輔助齊王曹芳,二人實際共同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他倆各領精兵三千餘人,輪番在殿中值班。曹爽雖為宗室皇族,但資曆、聲望、經驗、才幹均遠不如司馬懿,所以曹爽開始還不得不倚重司馬懿,對他以長輩相待,引身卑下,每事必問,不敢獨斷專行,二人關係還算和睦。當時曹爽門下有賓客五百人,其中畢軌、何晏、鄧揚、丁謐等常在曹爽周圍,為他出謀劃策。他們不斷向曹爽進言,認為司馬懿有一定野心,而且在社會上有很高聲望,對皇室是潛在的威脅,不可對他推誠信任。曹爽遂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二月,使魏帝下詔,表麵推崇司馬懿,說他德高望重,理應位至極品,因而從太慰升太傅。這一明升暗降的辦法,使司馬懿的兵權被剝奪,實際權勢被架空。以後尚書奏事,均先經過曹爽,大權遂為其所獨攬。緊接著,曹爽又將其三個弟弟和自己的心腹都安排在比較重要的崗位,執掌實權,朝中要職,全為曹爽之黨控製,一時曹爽權傾朝野,滿門稱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