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反應第二(1)(2 / 3)

(1)鬼神:鬼,是指死者的靈魂;神是指神明。

(2)反:通“叛”。背叛。

(3)瞼:彙輯、收藏、製止。

(4)開情:敞開心懷敘述。

(5)象而比之,以牧其辭:用形象、比喻法,駕馭言辭。

(6)或因此,或因彼:從種種事情發端。

(7)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或者事奉君主,或者觀察民情。

(8)式:定式、形態、態勢。

(9)觀其所托:分辨出主張的本意。

(10)見微知類:從微小的事情上,觀察出大事物的變化。

(11)符應不失:如同合於符節一樣,來響應。

(12)騰蛇:飛龍的意思。

(13)羿:即後羿,傳說中的神箭手。

【譯文】

古代善於反複詳審的人,就像變成靈魂和神明一樣,可以透過玄妙隱秘得到真實情況。如果變化是得當的,所以就能周密詳審地掌握。不詳審調查了解,得到的情況就不清楚,得到的情況不清楚,奠定的基礎就不可靠。對方的情形和比較發生了變化,一定會有相反的言論,這時要反過來再加以調查。想聽到對方的言論反而應緘默,想對方張開反而要收斂,想要崇高反而要低下,想要獲取反而要給予。想要了解對方的內情,就要運用模仿和比較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同對方的心理契合,發生呼應,就能得到真實情況。可以從這方麵開始,也可以從那一方麵開始,既可以談論侍奉君主的事情,也可以談論治理民眾的事情。這是為了考察其中的真實與虛偽,了解其中相同與相異之處,弄清是實情或是欺詐。舉止、行為、言語或緘默,都與此有關,內心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從這裏見到端倪,都是事先定於情再作出規則。用反向形式來得到對方的回應,以觀察其寄托。所以用這種反向思維的方法。首先自己要平靜,以聽取對方的言辭,觀察事理,議論萬物,辨別雄雌。所談的事情雖然不是當務之急,但可以根據細微的變化了解同類的大事。就像探測對方實情進入其心中一樣,要估量對方的能力,如同引弓發矢一樣猜中對方意圖。像合乎符驗一般地應驗,猶如飛龍所指一般準確,也像後羿射箭一般,無不命中。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1)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2);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3)。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4)。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注釋】

(1)知之始已,自知而後知人:假如你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須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後,才能知人。

(2)比目之魚:一雙眼睛生於身體一側的魚,經常是兩尾並遊,這裏比喻恩愛夫妻。古人謂比目魚相並而行。

(3)燔骨:燒烤骨頭上所帶的肉。燔,燒,烤。

(4)牧人不正:不能公焉地駕馭人。

【譯文】

因為,要想知人就必須先自知,隻有了解自己了,才能去了解別人。人與人相知,就像比目魚需要兩兩相隨不可分一樣;觀神形相隨的關係,就如同光與影不能分開一樣。審察其言辭,也不會有差失,就像用磁石吸取細針,用舌頭吸取燒過的骨頭汁一樣。與人相處不見形色,發現實情卻很敏捷。就如同陰與陽,陽與陰,圓與方,方與圓的關係一樣。在對方的基本情況未暴露之前,就應該用圓的道理來引導他;基本情況明朗以後,就應該用方的道理去對待他。用人時升遷、黜退、左貶、右升,以方圓之理掌管。如果不先製定出方圓進退的法則,管理任用人員就不可能公正有序。事情處理不靈活,就是忘卻真情,失去方法。自己先詳細掌握處世用人的法則,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謀略不露痕跡,不見門戶,這就叫做“天神”。

【解析】

本篇談論的是在交談過程中,如何用曆史和發展的眼光觀察事物,洞察對方的反應,如何以恰當的聽者姿態誘使對方說出實情。

這裏的反應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反應不同,它指的是經過刺探使對手發生變化。《鬼穀子》認為別人說話是動態,自已緘默(聽話)是靜態,主張以靜測動。在運用反應之術中,關鍵就是要掌握“動靜”,要想讓人說話,自己就要沉默,側耳靜聽;要想讓人敞開心扉,高談闊論,自己就要先有所收斂;……認真聽取對方言論,並適當加以誘導和分析,探取對方的實情;同時要“張網得食”,先投以作為誘餌的話,抓住對方說話的主旨,有目的有步驟地激發對方發言,從而使對方吐露真情。如果對方仍未吐出實情,就不斷改變策略,觀察對方的反應:或是反複交談,從中洞察對方的意圖;或是主動出擊,提出一些反對觀點以剌激對方說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