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顧祖禹(1 / 2)

明末清初,特定的時代,不僅造就了大批勇於浴血抵抗強暴的民族英雄,也造就了一批堅守誌節,隱居不仕,以奮發若述匡正時難的愛國學者。著名曆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是其中一個。可以說,如果沒有顧祖禹堅守誌節談泊仕選,以全身心貫注於著述,就不會有《濱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字端五,號景範,別號宛澳(因家居宛溪對麵),學人尊稱其宛溪先生。江蘇無錫人。生於明祟偵四年(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享年六十二歲。顧氏祖上是吳中大家,由隋唐迄兩宋,子孫代有名人。明成化、嘉靖、萬曆諸朗都有人在朗中為官。且先祖多有著述,一向被稱為“吳中文獻”,顯蕩一方明末以來,家道中衰,至顧祖禹的父親顧柔謙這代已是一膘不振。

顧祖禹出生後即時運不濟。幼時,一次與兄等出遊,被擠墜大澤,幸虧母親有預感,泥仆人尋跡將其放出,才死裏逃生。九歲,父親英年早逝,剩下孤兒寡母,其後,家難蜂起,連連不斷。不僅先世遺留的家財資產園林蕩然無存,宇畫古玩流失散盡,就連祖莖的樹木也未能保全下來。在以後的康繁戰亂中,家中僅有的藏書又毀於兵資,家庭生活日益貧困。

顧柔謙年青時入贅常熟譚氏,二十歲時生祖禹。幼年時的回祖禹受教於父,少承家學又聰明上進,不僅博橙群書,並且能背誦經史如流水,給這個衰敗的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因而,祖禹深受父親喜愛。

祟幀十七年,顧祖禹十四歲。這一年,中國曆史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決定了顧氏子一生的道路李白成的農民起義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攻入北京,明亡;但農民軍未能鞏固住自己的政權,四十二天後退出北京,滿族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取而代之。像所有明遺民一樣,顧柔謙感到“天地崩裂”,哀憤已極,社溫存亡時刻牽動著他的心。他寫了很多詩詞以寄托自己的愛國情思,讀過他詩詞的人無不被激發起悲痛之情。緊接著,又一件事沉重打擊了他。顧柔謙尊為父、師的馬士奇與摯友黃婉棋、黃淳耀都在清軍屠殺江陰和亮定中殉國。他在家中為他們設立牌位,長哭以祭,悲痛欲紀。此後,他經常閉門而坐,默然不語,有時整日不進茶飯。顧祖禹焦急萬分,他雖年幼卻很理解父親的心境,隻好一邊叩頭一邊寬慰勸解父親。後來父子進行丁一次重要的談話。顧柔謙叫來祖禹,鄭重其事地問;“你能否終生甘於貧困,甚至忍饑挨餓,而不去追求富貴?”顧祖禹伏首而跪,嚴肅回答:“能夠。”顧柔謙又問;“你能否做到身為他人幾上肉,而不圖報複?”顧祖禹回答:“可以。”顧柔謙大百,感到兒子與自己誌同道合,於是無限感慨地說道:“那麼就讓我們父子一起做隱士吧”這次談話確立了父子終生的生活信條。顧柔謙此後便更名為“院”,將居處命名為“伐檀”,以示隱居的決心。

這一年裏,為避戰亂,顧柔謙曾搗祖禹隨居常熟虞山,躬耕於虞山之野,過著憤朗無聊的日子,生活極為貧困。這期間父子經常議論為人之道、立身之本,有時夜深入靜,顧柔謙突然叫起祖禹,父子促膝長談通宵達旦。有一次顧柔謙向祖禹,以後若能得誌,如何對待舊有的恩怨。顧祖禹回答:每當億起幼時,都忘不了坐在祖母砷上,聽她講述家中種種災變,也忘不了父親墜入大澤遇險之事。並表示這些事“水不敢忘懷”。顧柔謙則開導他:“你不能想得如此狹隘比如,我家累代富甲一方,以你祖父之才競中選而逝,這是天意與你有何相關?若說你敗家,娜裏超得過我?”並教誨他:萬不可以家中舊事耿耿於懷。與人相交,要做到寧肯他人以非禮來,而自己不可以非禮報。”要求他以此做為一生謹守之道。這一年,顧氏父子在經曆世道滄桑後,經過深沉思索,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確立了安身立命的原則。顧祖禹一生堅守誌節,但又平和處世,與少年時代這段經曆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入清之後,顧柔謙義子一直過著隱而不仕的生活。顧柔謙在明亡前曾補弟子員,為“諸生”(秀才),入清後並未沿著秀才、舉人、進士的階梯走學而況則仕之路,他鄙視功名,無心仕途,立誌著書立說。一生著有《補鉤賂》、《六書考定》、《山居讚論》等。顧祖禹則一生不近科第,不參加科舉考試,認未一為諸生連秀才也不是,並且不仕一宮半職,不求聞達,落落人外,專心教書著述,宣至終生。他的好友魏僖評價他時說:“祖禹沈敏有大賂,為人奇貧而廉介,寬厚樸摯,不求名於世。咽探究頂氏父子兩代隱而不仕的原因,主要是家敗“國”亡的沉重打擊,但其家庭迅速敗落乃是社會動蕩不安的結果,因而,歸根結底是社會原因所致。顧家累代得通明朝廷福繹,從情感上說,自然對明朗滅亡痛心疾首,而與清廷格格不入,這也是當時一批明遺者遺少成為隱士的原因。而顧氏父子還有另一層原因,就是對科舉製的弊端有深刻的認識。顧柔謙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在很多方酉有遠見卓識。他“深饒科舉之學,不足稗益當世”,盛平時代隻能裝點麵,國難當頭則不足匡時救世,完全不能經世致用。因而他一生不追求功名之虛榮,立誌講求實學,以著書立說服務社會,並以此對亡明表示一片眷戀之情。他在臨死前還對應祖禹確地表明了他研究地理學的意圖。父親的學問和經世致用的學月對顧祖禹很有影響,他青少年時期一直喜歡這門學問,經過多勻研讀和積累,他終於開始著手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