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顧祖禹(2 / 2)

這部巨著開始寫作到付榨問世曆時三十年。其間,顧祖禹享述甚勤,處己極嚴,每天自定寫作進度,若因故有所耽擱,必之而後安。為了激勵自己,他在居處自題一聯:“夜眠人靜後,異起鳥先啼。”康熙四年顧柔謙病逝,死前他念念不忘成書之誌,叼祖禹於病榻前,勉勵他不必計較“道時不遏”的處境,專力於完成他的未競之誌。最後長歎道:“餘死,汝其誌矣”顧祖禹伏迅嗚咽而答;‘子雖不敏,絕不敢忘記父親的教誨。”這年顧祖禹三十五歲,由於貧賤憂戚交加,大病了三年。病愈,他不忘父訓,吮筆台毫又繼續投入了寫作。

顧祖禹後半生依然過著“既無負廓之產,又乏中田之廬,寄食底下”的貧困生活,繼續以教書為業,“問籍資於請教”。寫作所雷的大量書籍,主要靠借問。每當他“遊曆所至”親朋好友處,“惟有借書,隨時抄纂。”經濟的拮據,使他難以有更多的實地考察機會,他常歎息自己“上不能涉江逾河,登五嶽探禹穴,窮天下形勢:次不能訪求故者,參稻博識。咽但他還是利用一切出門的機會,進行野外考察。凡舟車所經,“必覽城郭,按山川,稽裏道,問津關,”並且不恥下問,常與外埠商人、遠歸的戍邊兵士“從容談論y考核異同,吧開展調查研究。他以自己的勤奮,通過博覽群書,仔細考訂來彌補不能野外考察的不足,經常獨身閉一室之中,心周行大地九萬旦之內外,別真偽,察秋毫,手畫口宣,軍事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該書共一百三十卷,首叔曆代州域形勢,再及明末清初省、府、州、縣疆域、沿革、名山、大川、關隘、古跡等。著重考訂古今行政區劃的變遷和地理形勢的戰守利害。其寫作特點是不同於徐霞客、顧炎武等地理學家著重於進行廣泛的野外實地考察,而主要依靠大量的曆史文獻資料。遠追《禹貢》、《職方》,近考春秋曆代之文,旁及稗史野乘之說,參考了二十一史和百餘種地方誌,可謂廣稻博采。過固然與顧祖禹因經濟原因,不具備進行更多的野外考察機會有關,也與他研究地理的方法論有關。他認為一個人不可能走遍天下每一個角落,所見所聞總有局限,有時還可能出現“不識廬山真麵目”的情況。他利用文獻考核糾正了不少前人的錯誤記載。例如:遼代二百餘年間都城有一次遷徒,隻因末正式宣布過遷都,記載多有忽略,顧祖禹昏決賽五過來。他還糾正了認為金沙江是龍川江別名、把滇池當洱海的錯誤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的最大特點,是講求輿地學的經世致用。他像當時很多學者一樣,深感空言誤國,主張務實治學。該書總敘明確指出了著述目的在於“垂之後世,俘覽者有所考鏡。上可助君臣治國安邦,下可為士農工商經營與行旅提供指南。使讀者不分貴賤,都能有所榨益。他很具體地分析道:“天子因內撫萬民外撫四夷”,固“枝幹強弱之分,邊腹重輕之勢”不可不知;宰相佐天子,於“邊防利病之處,兵戎措置之宜”不可不院;百司為天子綜?,萬物,不可不知“財賦之所出”;監司守令等地方官,更應了解所屬地區疆域形勢、山澤桑田水利和風俗民情各種情況;就是百姓四民,也應知水陸行旅形勢,以避險趨夷。這樣,既可作到“世亂則由此佐折衝,鋤強暴;平時則以此而經邦國,理人民。他待別痛惜地總結了明亡的教訓:“任國事者”於“憫然無所適從中”,將宗廟社程“束手而隻於他人。”

《讀史方輿紀要》一書特別突出了軍事地理的地位,不重名山!和名勝古跡的記敘,而重地理形勢對戰守攻取難易的分析,不論隕一卷都明確貫穿著軍思想。每省卷首都論及疆域山川形勢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每敘入;!城鎮、山川、關隘、橋、捍也都少不了論及軍事上的地位。他十分強調直隸在護衛京師方麵的重要性。這些大都被後來的戰爭史所一一證明。

顧祖禹地學觀點的另一特點是能比較好證地認識人與地理的關係,沒有盲目地陷入地理決定論。他認為,從根本上看,地理條件的作用是從屑的,起決定作用的因家是人和社會。他以函穀關和劍閣為例指出,秦國人員韌利用函穀關抗拒六國很成功,而秦末農民起義中卻難以拒“群盜”;諸葛亮可以出劍閣而震秦嚨,劉撣有劍閹卻不能保成都。這都是人的因素所致。在那時,能用這種辯證觀點來看待人地關係,實屑難能可貴。

顧祖禹一生若述很多,除了《讀史方輿紀要》,還有《方輿書、《四書正、《經書正旨》、《宛模詩文遺稿》等。可以肯定,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僅他的著述將會代代相傳,而且他堅守氣節以成絕作的精神也將受到子孫後代的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