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由對外彙市場不直接幹預變為動用外彙儲備入市直接幹預。聯係彙率製度的最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官方固定彙率是通過銀行和公眾的套戥(內地一般譯做套利)活動實現的。換言之,官方固定彙率是通過市場力量自動維持的,不需要中央銀行進行任何形式的幹預。在1997年10月香港股災發生期間,香港金融管理局並未直接幹預外彙市場,而是用減少同業拆借市場的流動性,從而提高利息率的辦法保衛港幣彙率。但是,在1998年8月份的保衛戰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則直接幹預外彙市場,動用外彙儲備買入港幣以維持港幣對美元彙率不變。
其次,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由專守彙率、不幹預股市變為幹預股市,而且是直接幹預。其具體做法是動用外彙基金大量買入股票為股市托盤。在1997年10月香港股災發生期間,香港金融管理局認為股票價格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前一段時期股票價格過高的一種糾正,而對股市未加任何幹預。在1998年8月特區政府不但進行了幹預,而且是同國際炒家“對盤”,即進行最直接的幹預。8月14日香港特區政府介入股市及期市,大量買進股票以遏製股票市場的跌勢。香港特區政府在幹預股市及期市時,買入多隻可影響股市升跌的藍籌股,並買進8月份期指好倉(lon.position)合約,推高指數,同時大量吸納9月份期指淡倉(shor.position),以擴大9月份與8月份的指數差距,從而增加國際炒家的轉倉(rol.over)成本。當天,恒生指數上升564點以7244點報收。此後恒生指數逐步回升到7800點。在8月28日,被沽空的股份交易額達9億3千萬美元;期指成交數目達四萬四千張。香港特區政府則利用外彙基金買進了價值幾十億美元的股票。是日,股票市場的成交量高達790億港元,比香港股票市場成交量的原曆史最高記錄(467億港元)高出70%。最後,恒生指數以7829點報收,比前日跌93點。除買入股票外,香港特區政府還使用了其他政策手段。8月28日,為了增加國際炒家沽空港元的借貸成本,香港特區政府抽高了由隔夜到六個月的銀行間拆借利息率。一周的拆借利息率最高曾達30%,比前一天高出八成。
再次,在這次金融攻守戰中,香港金融當局不但介入彙市、股市,不但作為市場的參與方介入彙市、股市,而且利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通過改變遊戲規則等方式,主動出擊打擊國際炒家。8月30日香港期貨交易所配合金管局推出三項措施以對付國際炒家:(1)向持有超過一萬張期指合約的大戶增收按金,每張期指合約由8萬港元加至12萬港元,增幅五成;(2)客戶持有超過250張期指或恒指期權,經紀人必須申報(以往則是500百張以上才申報);(3)經紀人須申報持有250張以上期指或期權的大戶的身分(以往則隻須申報交易額)。
9月1日,國際炒家開始在彙市平盤離場。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對香港聯係彙率製度的第四次進攻又以香港特區政府的勝利而暫告結束。後來,香港特區政府財經司司長曾蔭權估計,若國際炒家由6600點沽空期指合約2萬張,則國際炒家將損失1.54億美元。即使國際炒家選擇把8月份期指合約轉倉為9月份合約,也要付出高昂代價。
香港一向以自由經濟著稱,香港政府並沒有幹預市場的傳統,但為什麼1998年香港政府會直接入市幹預呢?在1997年10月香港股災暫告平息之後,一般分析家認為,12000點是比較符合香港經濟基本麵的股票價格。1998年的情況則是,香港經濟已陷入衰退,世界經濟的整體形勢亦不令人樂觀。投資者預期股市還將進一步下跌。有人甚至認為恒指要下降到3200點才能穩住,而不動產價格還將從8月份的水平進一步下跌50%。這種說法無疑是信口雌黃。但問題是,西方的權威性傳媒在宣傳這種觀點,而許多人相信這種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所謂“羊群效應”,不管股票的實際價值是多少,如果股民相信恒生股指將要跌到3000點,恒生股指就會跌到3000點。支撐股市的唯一間接手段是降息,但在當時情況下,由於首要目標是維持港幣的固定彙率不變,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不存在降息這種選擇。如果金管局不幹預,香港股市一定爆跌,炒家一定會在香港股市大賺其錢。而香港股市的進一步爆跌將使香港銀行業、房地產業和實質經濟的形勢進一步惡化。香港特區秉承自由市場經濟的傳統,在並非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會幹預市場的。但是,當既不能用降息的方法對應股市暴跌,其他方法又不解燃眉之急的時候,香港特區政府就義無反顧地動用外彙基金直接買進股票進行托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