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對股市的直接幹預,一向以實行“經濟自由主義”而倍受西方讚揚的香港特區政府遭到西方報刊的猛烈攻訐。《新聞周刊》指責香港特區政府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帝爾唱一個調子、把自己的錯誤推給外人。甚至指責他們繼承了共產黨中央計劃人員的精神與實踐。然而,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預言相反,1998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對股市的直接幹預取得了成功。香港股市沒有崩盤,香港地區的市場經濟體製也沒有受到傷害。
不必懼怕必要的幹預
中國的股市是轉型時期的股市。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對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市場原教旨主義者聲稱任何政府幹預都是有害的,其實這種論調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才是有害的。如果政府過度幹預,變成了“掠奪之手”,那麼對市場的發育肯定是毀滅性的,但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政府的影響,好的政府政策對於市場的發展是“支援的手”。為了穩定股市,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政府需要進行必要的幹預。香港政府的護盤經驗說明,為了維護股市的穩定,決策者必須避免各種教條主義的束縛,不做宋襄公。及時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相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往往貽失時機,釀成大錯。日本就曾經有過這樣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當日本的資產市場已經出現泡沫的征兆時,日本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日本當局在資產價格泡沫初期主要是運用道義勸告來限製銀行貸款,但與此同時,日本貨幣政策依然極為寬鬆。從1986年1月到1987年12月,日本銀行分五次將貼現率降到了2.5%,降息主要是為了刺激國內需求和遏製日元升值的勢頭。從1987年第二季度開始日本銀行希望通過勸說商業銀行來控製貸款,但這一措施收效甚微。於是日本銀行開始加大動作,1989年5月31日貼現率被提高到3.25%,隨後貼息率進一步提高,在1990年8月30日達到了6%。過於激烈的緊縮政策終於刺破了資產價格的泡沫,並使得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美國20世紀20年代也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股市泡沫,1928年美聯儲開始限製投機性的銀行貸款,對於過度發放證券貸款的銀行拒絕給予貼現,但遲遲不肯提高貼現率。美聯儲緊縮信貸的措施並未影響到股市的繼續上漲,因為股市投資者可以從其他渠道得到融資。當股市於1929年10月出現崩盤之後,紐約儲備銀行迅速反應,在公開市場上買入1.6億美元的債券,擔當了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化解了紐約金融市場上的流動性不足和恐慌。但是,美聯儲卻製止了紐約儲備銀行的幹預,而且,盡管經濟已經陷入衰退,美聯儲仍然堅持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美聯儲的不作為和錯誤的政策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銀行破產和持久的美國經濟大蕭條。
轉型時期的股市調控,需要采取轉型時期的政策。中國不能直接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而是必須采取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最優的政策目前仍然是不存在的,因為政府需要提高決策的技巧,市場也需要變得更加成熟,這是一個從幹中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決心和魄力。和市場的溝通與交流對於提高政策的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變成市場的“俘虜”則是可悲的,政府需要維護政策的獨立性和靈活性。政府的各個部門之間需要更好的配合和協調,並盡可能的使決策遠離各種利益集團的影響、遠離教條和民粹主義的幹擾。此外,執行機關還必須事先想清楚各種可能性,製定好周密的預案,勿忘“魔鬼隱藏在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