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9年之後,買房的人和賣房的人都沒有想到,樓市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冬天進入了夏天。2008年下半年,地產商們普遍感覺到了壓力。據說,當時萬科的走廊裏,燈都是隔一盞才亮一盞的。2009年之後,銀行信貸突然開閘放水。原本是地產商苦苦哀求銀行,現在倒過來了,銀行反倒求著地產商趕緊借錢。房地產的銷售量和房價一路走高,房地產投資也開始迅猛增加。去年年底買到房子的人竊竊自喜,今年沒有趕上買房的人們後悔不迭。各路炒房的“英雄”們再出江湖,那些聲稱房價要回調的學者們顯得格外的迂腐和可笑。買房才是最佳投資的說法越來越深入人心。
但是,房價真的是隻漲不跌嗎?
流行的說法是,土地是稀缺的,隻有這麼點地,但人口卻越來越多,所以房價一定會上漲。尤其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都要來買房,房價怎麼可能會下降呢?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判斷的。過去十多年是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增長時期,我們身邊隨處可以找到早早買房,早早發財的事例。這些身邊的事例,再加上耳邊聽到的“投資策略”,使得大多數人都會相信,房價是會繼續上漲的。
任何投資品都是有周期的,股票如此,黃金如此,房地產也如此。但是,房地產的周期來得更長,長到超過了我們的經驗和心理因素所能把握的時間長度。買房很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一筆開支,如果是我們自己住,有可能會住上三、四十年。從長期來看,房價究竟會如何變動,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財富。
經濟學家現在能夠找到的時間跨度最長的房價數據可能是阿姆斯特丹的房價。馬薩諸塞大學的Pie.Eichholtz教授收集了1628到1973年間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Herengrach.canal)邊上的房屋價格指數。《非理性繁榮》一書的作者Rober.Shiller教授和Kar.Case一起研製了美國房地產的長期價格指數,大致可以追溯美國從19世紀末以來的房價變動趨勢。這些對房價長期變動趨勢的研究結果是令人氣餒的:從長期來看,房價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會不停的上漲。
從阿姆斯特丹的案例來看,房價在過去350年內增長了一倍,但這意味著每年房價隻增長0.2%。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房價(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跟19世紀90年代的房價相比,幾乎沒有增長。美國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內,真正稱得上房地產黃金時期的隻有兩次,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另一次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即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房地產經曆的瘋狂上漲。
為什麼曆史的數據和我們的感覺會相差如此之遠?首先,人們認為土地必定稀缺的想法並不完全正確。跟所有的土地資源相比,城市裏麵拿來開發住宅的土地麵積僅占很小的比例。美國城市地區土地麵積隻占其國土麵積的2.6%。如果大城市的土地變得越來越昂貴,那麼地產商將會想辦法尋找替代資源,比如提高建築密度。未來的城市規劃也會對土地價格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到退休之後願意居住的城市很可能不是現在的大城市。中國當前房價高漲,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價格在房價中所占的比例過高,而這又和現行的地方財政體製有關係。目前城市土地拍賣,地價越拍越高,很可能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的斂財欲望,而非土地的實際稀缺程度。地價被人為推高,房價自然會跟著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