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人生有度方坦然(5)(1 / 3)

在一個夏季的傍晚,海邊涼風習習。修行了一天的禪師見外麵天色還早,於是就走到寺外散步。在一片空地上,他看見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和一個婦女。那孩子正用一隻做得很粗糙的彈弓打一隻立在地上離他有七八米遠的玻璃瓶。這個孩子有時會把彈丸打偏一米多,而且忽高忽低。禪師便站在他身後不遠處,看那孩子打瓶子,因為他還沒有見過彈弓打得這麼差的孩子。

再瞧瞧那位婦女,她坐在草地上,每一次都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地笑著。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裏,打出去,然後再接過一顆。

從婦女的眼神中可以猜出,她是孩子的母親。孩子很認真,屏住氣,瞄很久,才打出一顆。但禪師站在旁邊都可以看出,他這一顆一定打不中,可是他還在不停地打。禪師走上前去,對那母親說:“讓我教他怎樣打好嗎?”孩子停住了,但還是看著瓶子的方向。他母親對禪師笑了一笑:“謝謝師父,不用了!”母親頓了一下,望著那孩子,輕輕地說:“他看不見。”禪師怔住了。半晌,才喃喃地說:“噢……施主,對不起!但他為什麼要這麼玩?”母親看看孩子又說:“別的孩子都這麼玩。”

“這……”禪師也開始疑惑了,“可是他怎麼能打中呢?”禪師實在想不明白母親用意何為。“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鍵是他做了沒有。”

禪師沉默了。

過了很久,那男孩兒的頻率逐漸慢了下來,他已經很累了。他母親並沒有說什麼,還是很安詳地撿著石子,微笑著,隻是遞的節奏也慢了下來。禪師慢也慢發現,這孩子打得很有規律。他打一顆,向一邊移一點,打一顆,再移點,然後再慢慢移回來。可是這個孩子,他隻知道大致方向啊!

過了很久,夜色籠罩下來,禪師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輪廓了,便轉身向寺院的方向走去。

走出不遠,禪師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

每個人,都有一條不同於別人的路在自己腳下,你走不走,或者說你選擇怎樣走,都會將你帶向不同的終點。如果你願意堅持著,並且在每一條路上都嚐試著,那麼相信有一天,你也會像這個孩子一樣,盡管經曆了那麼多的困難,盡管你在前進的路中深深地覺得疲憊,也依舊不要停下來,那條路會帶你到你一直想去的地方。

放下你太過在乎的

(一)

做學生的那些年,書包背久了變成一種習慣,突然卸下來隻覺得不習慣,一件事,思索得久了,突然停下來也會覺得空虛。但是,這些我們習以為常又深深在乎的事情,其實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如果放下你太在乎的,那麼事情會變得怎樣呢?我想,這世間還沒有一個人是因為放下而走向死亡的。

既然活著,就要用最大的力量去活好。有些時候,我們目光短淺,以為那些心心念念的事情一旦同自己剝離,就會粉身碎骨,其實,太在意這些身邊的瑣事才常常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越是無法放下的事情就越會引來麻煩和煩惱,因為這些事會經過時間的演變,成為你一個又一個無法渡過的難關和弱點。究竟你想讓你所在乎的事情變成一個美好的記憶還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完全取決於如何看待和處理它。隻要放下這些,用一顆最為平常的心看待得失,那麼想必什麼事在你眼裏都不會是威脅到自己的武器。很多時候,如果放下你太在意的事情,你就會變得不在意,這種不在意就是一種豁達、灑脫的表現。

(二)

有個寺院的禪師一直多行善事,這一天,他再一次接納了一個年方16的流浪兒。禪師覺得,這個流浪的孩子之前的經曆很可憐,所以每天都是一邊關照他的生活起居,一邊苦口婆心、因勢利導地教他怎樣做人。時間久了,流浪兒不知是受了感染,還是因為不好意思在寺院白吃白住,所以接受了剃度,在寺院做起了一個小沙彌。這個小沙彌很聰明,禪師發現他接受和領會問題比較快,又開始引導他習字念書、誦讀經文。也就在這個時候,禪師也發現小沙彌的許多缺點。比如,剛學會幾個字,就拿著毛筆滿院子寫,滿院子畫;他一旦領悟了某個禪理,就向禪師和其他僧侶們炫耀;禪師剛誇獎他幾句,他馬上就在眾僧麵前顯擺,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大有唯我獨尊、不可一世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