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道對方底細的情況下,不要輕易開口,如果貿然開口,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某博物館派出某館員招攬櫥窗廣告業務,這位館員專程趕到當地一家製鞋廠,稍加瀏覽,就大包大攬地與廠長談生意。他自以為是,頗為認真地指著展示欄裏陳列出的產品,誇獎一通:“這種鞋子,款式新穎,美觀大方,如果與我們館合作,廣為宣傳,一定會提高知名度的!然後,就會暢銷全國,貴廠生意也會蒸蒸日上啊!”
聽起來聲情並茂,又具說服力,可惜,說話人並非製鞋內行,又沒做深入調查研究,誇讚的正是該廠積壓的一批過時的產品。廠長不動聲色地答道:“謝謝你的話。可惜你指出的這批鞋子全部是落後於市場供求形勢的第七代產品,現在我們的第九代產品正在熱銷。”
廠長的話令這位館員無話可說了。這位館員的話沒有說到點子上,讓廠方覺得他顯然是外行,和他合作也沒什麼前途,不如趁早“鳴鑼收兵”。
如果這位館員能夠記住“知彼知己”的道理,從實際情況出發,積累資料,分析清楚問題所在,再去遊說企業領導人,豈有不勝之理?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為受特殊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在某些特定環境中說比較好,但有些話說出來就會壞事,同樣的一句話,在此說與在彼說的效果就不一樣。因此,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說話的環境,如果環境不相宜,時機未到,最好的辦法是保持沉默。
日本公司同美國公司正進行一場貿易談判。
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談判一開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絕地向日商介紹情況,而日方代表則一言不發,埋頭記錄。
美方代表講完後,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見。日方代表恍若大夢初醒一般,說:“我們完全不明白,請允許我們回去研究一下。”
於是,第一輪會談結束。
幾星期後,日本公司換了另一個代表團,談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團申明自己不了解情況。
美方代表沒有辦法,隻好再次給他們介紹了一遍。
誰知,講完後日本代表的態度仍然不明朗,仍然要求道:“我們有些地方還是不明白,請允許我們回去研究一下。”
於是,第二輪會談又告休會。
過了幾個星期後,日方再派代表團,在談判桌上故技重演。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告訴美方代表一旦有討論結果立即通知美萬。
一晃半年過去,美方沒有接到通知,認為日方缺乏誠意。就在此事幾乎不了了之之際,日方突然派了一個由董事長親率的代表團飛抵美國開始談判,拋出最後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逼迫美方談判全部細節,打了美方一個措手不及。
最後,談判達成了一項明顯有利於日方的協議。這場談判能成功的關鍵在於時機的掌握。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故作“遲鈍”未必不是聰明人,“遲鈍”的背後隱藏著過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種“大智若愚”型的藝術——在商業活動中多聽、少說甚至不說,顯示出一種“遲鈍”。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少開口不作無謂的爭論,對方就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測對方動機,逐步掌握主動權。
這時候的沉默,實際是“火力偵察”。
老一輩人總是諄諄教導我們:“話到嘴邊留半句,不可全拋一片心。”傳統的中國人,代代相襲,恪守著“言多必失,語多傷人”、“君子三緘其口”的古訓,把緘口不言,奉作練達的安身處世之道。今天,我們亦應謹記這些古訓,該沉默時一定要三緘其口。沉默,是一種態度,沉默,是一種特殊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