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特定場合的提問中,常有令回答者在應答上左右為難的情況,尤其是某些選擇性的問題,由於各選擇項所代表意義的特殊性,不管我們傾向於哪一邊,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那麼,遇到這種“兩難”的情況時,該如何應對呢?我們不妨跳出“非此即彼”的框框,分別肯定雙方的優點,在一個動態性較大的前提下,將答案說得機動靈活,為自己留下收縮自如的退路。
顧維鈞是我國外交界的耆宿。他在擔任駐美公使時,有一次參加各國使節團的國際舞會,與他共舞的美國小姐突然問他:“請問您喜歡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呢?”坦白地說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說喜歡中國小姐,會立刻得罪美國小姐;若說喜歡美國小姐,實乃違心之論。顧維鈞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論是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隻要喜歡我的,我都喜歡她。”
本例中,“中國小姐”和“美國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身為駐美公使的顧維鈞如果草率地予以回答的話,很有可能有辱使命或者得罪對方。因此,他沒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從這二者中選擇一個,而是跳出提問的框框,一概而論,從而輕鬆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說話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質詢性的論辯中,經常會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時候論辯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語言進行答對。
模糊語言往往體現了說話者的機智。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比賽時,進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鏡頭。
當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馬拉多納的回答頗具心計,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係如此”,那麼,對裁判的有效判決無疑是“恩將仇報”。但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而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亦具有君子風度。
模糊信息是有收縮性大、變通性強、語義不明確的特點。用模糊語言回答—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須回答的問題,能夠化解矛盾,擺脫被動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