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觸龍說趙太後(1 / 1)

趙太後剛剛主政,就遇上了秦國的大舉進攻。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王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我們才會出兵。”趙太後不肯,大臣們都極力勸說趙太後。趙太後非常生氣,警告大臣們說:“誰要是再提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的事,我就吐他一臉唾沫。”

左師觸龍讓人轉告,說自己想拜見太後。趙太後知道他是來勸自己的,就在宮中怒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進宮後,慢慢走上前去,走到太後跟前就向她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一直都不能正常走路,因此很久沒有來拜見太後您。雖然沒能來看您是不得已的事,但我還是非常擔心您的身體,所以現在就來拜見您啦。”趙太後說:“我現在出門隻能靠坐車子了。”觸龍問:“每天飲食還好吧?”太後說:“平常隻能喝點粥。”觸龍說:“老臣最近很不想吃東西,就強撐著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裏路,漸漸地就能吃些東西了,身體也舒服多了。”太後說:“這我可做不到。”太後的臉色漸漸不那麼難看了。

左師觸龍說:“老臣有個小兒子叫舒祺,沒什麼出息。我很疼愛他,可自己已經年老體衰沒多大能耐了,因此我希望他能做一名王宮衛士,所以今天冒死向您提出這個請求。”太後說:“好吧。他今年多大了?”觸龍答道:“十五歲了。雖然年紀尚小,但老臣想趁自己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後說:“男人也這樣疼愛自己的小兒子?”觸龍答道:“比婦人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人才更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呢。”觸龍說:“是嗎?老臣怎麼覺得您疼愛燕後要超過長安君呢?”

太後說:“你錯了,我疼愛燕後遠不如疼愛長安君。”觸龍說:“為人父母的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您送別燕後時,在車下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掉淚,因為您想到她要離家遠嫁。燕後走了以後,您並不是不想念她,祭祀時總要替她禱告說:‘千萬別讓她回來。’這難道不是替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為王嗎?”太後說:“是啊。”

左師觸龍問:“從現在算起,上推三代,甚至推到趙氏立國的時候,趙王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繼續做侯王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隻是趙國,就是其他諸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代還有做侯王的嗎?”太後答道:“沒聽說有。”觸龍就說:“這些封君們,有些是自取滅亡;有些是前一代的災禍殃及子孫。難道說國君的子孫注定不會有好結果嗎?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但對國家沒有立下功績,俸祿相當豐厚卻沒有為國出一點力,平白無故地擁有了大量的金玉珠寶。現在您將長安君的地位抬得很高,封給他大量肥沃的土地,賜給他很多貴重的金玉珍玩,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立下功績。假使有一天太後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麼在趙國安身立命呢?因此,老臣認為您沒有替長安君做長遠打算,所以說您更疼愛燕後。”

太後想了想,說:“好吧,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的事就聽您的吧!”於是,他們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隨行的車輛,送他到齊國做了人質。齊國這才出兵。

子義聽說了這件事,不禁感歎:“君主的兒子是親骨肉,尚且不能沒有功勳就獲得高位、沒有功績就得到俸祿和金玉珍玩,更何況我們做臣子的呢!”

【博聞館】

趙威後重民輕君

趙太後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趙威後,除了有“觸龍說趙太後”的佳話留傳外,她“不問君王先問百姓”的事跡也廣為流傳。

有一次,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問:“今年齊國的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聽見趙威後最後才問到齊襄王,有點不高興地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問我們大王狀況如何,卻打聽年成和百姓的狀況,有點先卑後尊了吧?”趙威後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好的年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安居樂業?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麵稱王?如果不問收成百姓而先問大王,那才是舍本問末呢。”

她接著又問:“齊國有個隱士叫鍾離子,他現在還好吧?沒糧食的人,他也給他們飯吃;沒衣服的人,他給他們衣服穿。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呀,齊王為何到現在都還沒有重用他?葉陽子還好吧?他憐憫、撫恤鰥寡孤獨,救濟生活窮困的人。這是幫助齊王使百姓繁衍生息呀,為什麼至今還不加以任用?北宮家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她摘去耳環首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雙親,這是用孝道為百姓作表率呀,為何至今未被褒獎?這樣的兩位賢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嘉獎,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恤萬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