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奢用兵多多益善(1 / 1)

趙惠文王三十年,趙國相國安平君田單對趙奢說:“我不是不喜歡將軍您的用兵策略,隻不過您使用的兵員太多了。使用的兵員多,老百姓就不能安心耕種,糧食也要從別國買。況且糧食的遠距離輸送,常常不能保證軍隊的正常供應。所以,這是一個不攻自破、坐以待斃的方法,如果我用兵是不會這樣做的。我聽說,古時候帝王用兵不超過三萬人,天下就能歸服。而現在將軍您每次都要發動十萬乃至二十萬的兵員才能作戰,這點真不教人佩服。”

馬服君趙奢答道:“看來您不但不明白用兵的道理,對如今的軍事形勢也不了解。就像吳國鋒利無比的幹將劍,不但可以砍斷牛、馬的軀體,還可以割斷金屬;但如果把脊背往柱子上砸,它就會折成三段;把它墊在石頭上砸,就會碎成上百碎片。當前形勢下,用三萬兵力去對付各國強大的軍隊,就像是把寶劍脊背摔在柱子上、墊在石頭上砸它一樣。幹將劍不但鋒利,更難得的是劍背夠厚使劍尖能刺人,劍麵夠薄使寶劍削鐵如泥。但是隻是有了這樣的劍背和劍麵,沒有劍環、劍刃、劍珥、佩帶等輔助物品的話,就隻能用手拿著劍刃去刺物。這樣的話,劍還沒有刺穿物體,自己的手指就會先被割斷了。現在您要是沒有十幾、二十萬的兵力作為像劍環、劍珥這樣的配合部分,隻想憑借三萬名精英橫行天下,是不可能的。何況,古時候天下分成很多個諸侯國。即使是大城邑,城牆也沒有超過三百丈的;人口再多,也沒有超過三千家的。用訓練有素的三萬軍隊去攻打這樣的城邑,又有什麼難的?古代眾多的諸侯國,現在已經合並成戰國的七個大國,它們隨便就可以召集十萬兵力,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如果這種大規謀戰爭持續幾個年頭,就會出現你們齊國那樣,被另一個國家滅亡的情況。先前,齊國動用了二十萬兵力攻打楚國,五年後戰爭才結束;趙國出動二十萬兵力攻打中山國,整整打了五年才滅掉了中山國。如果現在齊、韓兩國勢均力敵,又相互圍攻,有誰敢對我誇下海口,說他能用三萬兵力去援救這兩國呢?現在都是方圓千丈的大城、戶口上萬的大邑相互對峙,想用三萬的兵力去包圍千丈的大城,恐怕連城的一角都圍不住,至於進行野戰就更加不夠了,你說這點兵力有什麼用?”

安平君田單聽後,長歎了一口氣,說:“看來,還是您高明啊!”

【博聞館】

趙括紙上談兵

趙括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他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起兵事來連父親都難不倒他。趙括自以為在領兵打仗方麵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是他的父親卻從不誇讚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原因,趙奢說:“打仗,最重要的是實戰,可是趙括總是拘泥於書本,喜歡談理論。以後假如大王真讓他當將軍,肯定要吃敗仗。”

後來,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老將廉頗率軍抵抗,秦軍久久不能攻克。於是,秦國主將白起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四處派人宣揚說秦國不怕廉頗,就怕熟讀兵書的小將趙括。趙王中計,果然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當將軍。那時,趙奢已經去世,趙括的母親親自找到趙王,說:“趙括讀了很多兵書,但太迷信理論,沒有實戰經驗,不能讓他去帶兵打仗!”趙王沒有聽從趙括母親的建議,說:“這事我已經決定了,你就不要管了。”

趙括接替了廉頗以後,完全改變原有的戰略部署,按照兵書上的理論重新製定作戰計劃。秦將白起聽說以後,假裝打敗退卻,卻悄悄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趙軍被困四十多天,力盡糧絕,趙括帶領精兵突圍,被秦兵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後來,人們就用“紙上談兵”來比喻隻會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