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除了每天能力、狀態的規律性波動之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到較長時間段裏的生理節奏。通過對生理節奏的管理,我們可以解讀體內的“生物鍾”,了解其規律,通過主動調整,使自己的能力與其自然波動相適應。
在低點周期和臨界日,我們養精蓄銳,放鬆休息,多做重複性工作、回避不願見的人和令人頭疼的問題。與此相反,在高點周期則要大幹一番。這時候適宜做出決定,重新部署工作,貫徹自己的意圖。
管理好自己的生理節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時間和身體,享受更輕鬆、更簡單的工作和生活。那麼,究竟什麼是“生理節奏”呢?看過下麵這個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們就會明白了。
湯米睜開了眼睛,才不過清晨五點鍾,他已是精神飽滿,充滿幹勁。另一方麵,他的太太卻把被子拉高,將麵孔埋在枕頭裏。
湯米說:“過去15年來,我們倆幾乎沒有同時起床過。”
像湯米夫婦這樣的情況,並非少見。
我們的身體像個時鍾那樣複雜地運轉著,而且每個人的運轉速度也像時鍾那樣彼此略有不同。湯米是個“上午型”的人,而他的太太則要到入夜後精神才能最好。
一位大學賽船冠軍隊隊長曾說過:“我們的教練常常提醒隊員說:‘要想贏就得慢慢地劃槳。’如果劃槳的速度太快的話,就會破壞船行的節拍,一攪亂節拍,再想提高船行的速度就很難了。”同樣,我們要做好工作與生活的協調,就要注意調整好自身的節奏。
很久以來,行為學家一直認為人體生物鍾方麵的差異主要是個人的怪癖或早年養成的習慣所致。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醫生兼生物學家赫森提出了一項稱為“時間生物學”的理論,早期行為學家的見解才受到挑戰。赫森醫生在哈佛大學實驗室中發現某些血細胞的數目並非整天一樣,而是視它們從體內產生的時間不同而定,但這些變化是可以預測的。細胞的數目會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比較高,而在12小時之後則比較低。他還發現心髒新陳代謝率和體溫等也有著同樣的規律。
赫森的解釋是,我們體內的各個係統並非是永遠穩定而無變化地運轉的,而是有一個周期。有時會加速,有時會減慢。赫森把這些身體節奏稱為“生理節奏”。
時間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工作,現在全部由美國太空總署主持。羅傑斯就是該署的一位研究生理學家,亦是一位生理節奏學權威。據他說,在大多數太空穿梭飛行中,製訂太空人的工作程序表時都運用了生理節奏的原理。
這項太空時代的研究工作有許多成果可以在地球上采用。例如,時間生物學家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進食可以使體重不增反減,一天中哪段時間你最有能力應付最艱苦的挑戰,什麼時候你忍受疼痛的能力最強而適宜去看牙醫,什麼時候做運動可以收到最大效果。羅傑斯說:“人生效率的一項生物學法則-要想事半功倍,必須將你的活動要求和你的生物能力相配合。”
你可以利用生理節奏規律來幫助你。但是,你首先必須知道如何去辨認它們。羅傑斯和他的同事們已研究出以下這套方法,可以幫助你測定自己的身體規律。
早上起床之後一小時,量一量你的體溫,然後每隔四小時再量一次,最後一次測量時間盡量安排在靠近上床時間。一天結束時,你應該得到五個體溫度數。
每個人的變化不同而結果亦異。你的體溫在什麼時候開始升高?在什麼時候達到最高點?什麼時候降至最低點?你一旦熟悉了自己的規律之後,便可以利用時間生理學家的技術來增進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的生理節奏到達最高峰的時候,做體力工作便會得到最佳的成績。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最高峰大約持續四個小時。因此,你應該把花費氣力的活動安排在體溫最高的時候進行。
至於從事腦力活動的人,時間表則比較複雜。要求準確性的任務,例如教學工作,最好是在體溫正在上升的時候去做。大多數人體溫上升時間是在早上8時或9時,對比之下,閱讀和思考則在下午2時至4時進行比較適宜,一般人的體溫在這段時間會開始下降。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理節奏,每個人的高峰和低穀時間也各不相同。但是我們要利用好自己的生理節奏,有一個習慣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對於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這種習慣顯得更為重要。
被人們稱為“時間管理大師”的哈林·史密斯曾經提出過“神奇三小時”的概念,他鼓勵人們自覺地早睡早起,每天早上5點起床,這樣可以比別人更早開始新的一天,在時間上就能跑到別人的前麵。利用每天早上5~8點的“神奇的三小時”,你可不受任何人或事的幹擾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早起三小時就是在與時間競爭,你必須講求恒心,養成早起的習慣,以後你會受益無窮。
仔細研究一下,早睡早起除了哈林·史密斯所提到的“神奇三小時”的好處之外,還有以下一些好處:
1.獲得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