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和朋友新開了一家公關谘詢公司,一年接下約130個案子,她每年去各地旅遊,有很多時間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她相信和客戶維持良好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所以她常利用飛機上的時間寫短信給他們。一次,一位同機的旅客在等候提領行李時和她攀談,他說:“我在飛機上注意到你,在2小時48分鍾裏,你一直在寫短信,我敢說你的老板一定以你為榮。”吳華平靜地回答:“我就是老板。”可見,我們不僅要做事業上的老板,還要學會做時間的“老板”。
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不管你多麼有效率,總是有機會讓你等待:你可能錯過公車、地鐵、飛機,碰上出其不意的中途休息;你也許已經盡可能地小心計劃每一件事,但是你可能意外地被困在機場,平白多了3個小時可利用。而所有成功人士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選擇是:我帶本書,我寫東西,我修改報告。我們可以在這樣的時間裏做任何的工作。這樣,你不但挖掘出了隱藏的時間,而且也向成功者的行列更近了一步。
3.善於利用假日
按照中國的有關規定,每個人每年節假日的休息時間為10~11天,再加上周末的時間,一年就會有130天左右的假期。如果你把這段時間巧妙地加以利用,也一定會有所收獲。
著名數學家科爾用了三年的全部星期天解開了“2的62次方減1”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數學難題。這三年的星期天多麼有意義啊!其實,時間就在我們手中,就看你怎樣去利用它。
高效悟語
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幾乎都是能有效地利用零碎時間的人,他們從來不願讓時間白白地從眼皮底下溜過去。
第三節 一分鍾也別拖延
拖延會侵蝕人的意誌和心靈,消耗人的能量,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揮。處於拖延狀態的人,常常陷於一種惡性循環中,這種惡性循環就是“拖延-低效能工作+情緒困擾-再拖延”。
今天該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現在該打的電話等到一兩個小時以後才打,這個月該完成的報表拖到下個月,這個季度該達到的進度要等到下一個季度。凡事都留待明天處理的態度就是拖延,這是一種“明日待明日”的壞習慣。
令人懊惱的是,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或這或那地拖延過。拖延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輕重也有所不同。比如,瑣事纏身,無法將精力集中到工作上;隻有被上司逼著才向前走,不願意自己主動去落實工作;反複修改計劃,有著極端的完美主義傾向,該實施的行動被無休止的“完善”所拖延;雖然下定決心立即行動,但總是找不到行動的方法;做事磨磨蹭蹭,有著一種病態的悠閑,以致問題久拖不決;情緒低落,對任何工作都沒有興趣,也沒有什麼憧憬。
喜歡拖延的人往往意誌薄弱,他們或者不敢麵對現實,習慣於逃避困難,懼怕艱苦,缺乏約束自我的毅力;或者目標和想法太多,導致無從下手,缺乏應有的計劃性和條理性;或者沒有目標,甚至不知道應該確定什麼樣的目標。另外,認為條件不成熟,無法開始行動也是導致拖延的原因之一。
對每一個渴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拖延是最具破壞性的,它是一種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拖延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
我們常常因為拖延時間而心生悔意,然而下一次又會慣性地拖延下去。五次三番之後,我們竟視這種惡習為平常之事,以致漠視了它對工作的危害。事實上,拖延絕不是一種無所謂的耽擱。一個公司很有可能因為短暫的拖延而損失慘重,這並非危言聳聽。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輪在阿拉斯加觸礁,原油大量泄漏,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但埃克森公司卻遲遲沒有做出外界期待的反應,以致引發了一場“反埃克森運動”,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布什總統。最後,埃克森公司損失達幾億美元,形象嚴重受損。
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如果沒有在關鍵時刻及時做出決定或行動,而讓事情拖延下去,這會給自身帶來嚴重的傷害。那些經常說“唉,這件事情很煩人,還有其他的事等著做,先做其他的事情吧”的人,總是奢望隨著時間的流逝,難題會自動消失或有另外的人來解決它,須知這不過是自欺欺人。不論他們用多少方法來逃避責任,該做的事還是得做。而拖延則是一種相當累人的折磨,隨著工作完成期限的迫近,工作的壓力反而與日俱增,這會讓人覺得更加疲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