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並不能使問題消失,也不能使解決問題變得容易,而隻會使問題複雜化,給工作帶來巨大的損失。我們沒解決的問題,會由小變大、由簡單變複雜,問題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解決起來也越來越難。而且,沒有任何人會為我們承擔拖延的損失,拖延的後果可想而知。
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現在就做”。麵對空白的紙或計算機屏幕很具有挑戰性,開始是最困難的工作,但卻必須開始。一旦開始,行動無限,結果多彩,令人喜悅。
接到新的工作任務,就立即切實地行動起來。諸如“再等一會兒”、“明天開始做”這樣的語言或者這種心理意念,一刻也不能在我們的心裏存在。馬上列出自己的行動計劃,去做!從現在就開始,立即去做自己一直在拖延的工作。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發現拖延毫無必要,而且還可能會喜歡上自己原來一拖再拖的這項工作,從而不想再拖延,逐漸消除拖延的壞習慣。
許多人做事總喜歡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再行動,殊不知,良好的條件是等不來的,工作中很少有萬事俱備的時候。我們不太可能等外部條件都完善了再開始工作,但就是在這種既定的環境中,就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們同樣可以把事情做到極致!行動可以創造有利條件。隻要做起來,哪怕很小的事,哪怕隻做了五分鍾,也是一個好的開端,它能帶動我們著手做好更多的事情。
人們最容易拖延那些需長時間才能顯現出結果的事情,因此不論事情大小,都不要放任自己無限期地去拖延。擬訂一個落實工作的期限,給自己施壓,並讓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們的期限,讓他們監督我們如期完成。
的確,立即行動有時很難,尤其在麵臨一件很不愉快的工作或很複雜的工作時,你常常有一種不知從何下手的困惑。但你不必總是選擇拖延作為你逃避的方式,如果你覺得工作很複雜,可以運用切香腸的技巧來解決。所謂切香腸的技巧,就是不要一次性吃完整根香腸,而是把它切成小片,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嚐。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你的工作上:先把工作分成幾個小部分,分別列在紙上,然後把每一部分再細分為幾個步驟,使得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開始一個新的步驟時,如果完不成,絕不離開工作區域。如果一定要中斷的話,最好是在工作告一段落時。
有時,你拖延一項工作,並不是因為整個工作會讓你感到不快,僅僅是因為你討厭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應先做你討厭的那部分。
歌德說得好:“隻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燒。一旦開始,完成在即。”“絕不拖延,立即行動!”這句話是最驚人的自動啟動器。任何時候,當你感到拖延的惡習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當此惡習已纏上你,使你動彈不得時,你都需要用這句話來警醒自己,在一分鍾內行動起來。
高效悟語
對每一個渴望有所成就的人來說,拖延是最具破壞性的,它是一種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拖延,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拖延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
第四節 20%的時間,80%的效能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於是他潛心研究這一模式,並於後來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則。80/20法則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就是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就可能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80/20法則對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你在上麵花了80%的時間,你也隻能取得20%的成效。你應該將時間花在關鍵的少數問題上,因為解決這些關鍵的少數問題,你隻需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某部門主管因患心髒病,遵照醫生囑咐每天隻上班三四個小時。他很驚奇地發現,這三四個小時所做的事在質和量方麵與以往每天花費八九個小時所做的事差不多。他所能提供的唯一解釋便是:既然他的工作時間被迫縮短,他隻好將它花在最關鍵的工作上。這應該是他得以維持工作效能與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學讀書時,學長告訴他:“沒有必要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全部讀完,除非你是為了享受讀書本身的樂趣。在你讀書時,應該領悟這本書的精髓,這比讀完整本書有價值得多。”這位學兄想要表達的意思實際上是:一本書80%的價值在20%的頁數中就已經闡明了,所以隻要看完整部書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歡這種學習方法,而且以後一直沿用它。牛津大學並沒有一個連續的評分係統,課程結束時的期末考試就足以裁定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成績。他發現,如果分析了過去的考試試題,把所學到知識的20%,甚至更少的與課程有關的知識準備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試卷中80%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專精於一小部分內容的學生,卻可以給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麼都知道一點兒但沒有很精通的學生卻不盡如考官之意。這項心得讓他並沒有披星戴月終日辛苦地學習,但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