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從小學會講衛生(2 / 3)

同樣重要的是:如果性教育待到14~15歲時再進行,現代的少男少女們會通過別的途徑獲得這些知識。不過,他們聽到的描述是被歪曲的。性知識本身是清潔的,但傳到他們耳朵裏已被肮髒的渠道沾染了一層汙穢。如果承認性是正常、健康的事物,關於它的知識必須在各個階段以正常、健康的方式去傳播。這就是說,街頭巷尾或操場夥伴之間的議論不能早於家長、教師的教育。

對兒童早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則表明,兒童在這個階段能最迅速、最自然地接受這個問題;14歲或15歲,青年人已經開始形成對性的情感態度,這在性教育方式上就增加了困難。據報載,某中學放映有關生殖生理的科教片,當介紹到生殖器官時,大部分學生站起來,然後,迅速離開放映室。這件事便是一個明證。而在青春期以前,他們會無意識地接受有關性和生殖的問題,不會有害羞之感。

在英國出版的一本《性教育》的書中,介紹了一個六年級女生在上性教育課時的心情:不是驚訝,更不是震驚,而是認為是該了解這些知識的時候了。在她看來.性問題的全部危險在於躲躲閃閃。她舉例說,如果你把一個東西放在壁爐上,告訴孩子他可以玩屋裏其他任何東西,隻是不要動這個。可以肯定,你一離開,他立即設法拿到它。結果他不是掉進火裏,就是拿東西從椅子上摔下來。重要的問題是,受責備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其實,被禁物若處理得當,沒有什麼害處。顯然,性問題也與這個比喻類似。

一般說來,學校應負起早期性教育的主要責任。現在的教師雖然在小時候沒有受過正規的性教育,但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完全能夠勝任這個工作。

相反,即使家長有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願屯,也會因生殖器解剖方麵的詞彙問題而無從下手。多數家長隻知道對性器官、性交過程的通俗叫法,而這些通俗叫法又往往被視為淫穢用語,使人難以啟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如教師,往往不會有這種困難,他們能掌握性器官的解剖術語,而這些解剖術語,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而無所顧慮。

但這並非是說家長對孩子的早期性教育沒有責任。一般人都有這種經驗,稍大一點的孩子,遇到問題,特別是有性的問題,寧願問其他人,而不問自己的父母。但是小一點的孩子,卻愛向父母提出各類問題,如:“孩子是從哪裏來的?”等使父母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於是便產生了“孩子是拾來的、從天上掉下來的”神話。可見,家長在性教育中(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性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應學習一些性知識,也要學會回答孩子提問的技巧,首先是不講假話,其次是恰如其分的回答。此外,家長還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健康的印象。待孩子進幼兒園、上學之後,家長也應協助學校做好性教育的工作。那麼,家長如何回答幼小孩子提出的性問題呢?

首先,孩子們的問題都是得體的,家長對任何問題都不應該表示出這個問題不該問。

其次,不說假話。然而真實的回答不一定總要全盤托出,應該慎重地,根據兒童的好奇程度、知識範圍、感情狀況進行區別對待。

第三,回答性問題時的語調不要變得輕聲細語,不要有特殊的神秘態度,要像回答有關足球的問題那樣自然。

第四,許多父母,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感到這鄴問題確實難以回答,應該事前考慮好答案。這就需要這些父母親平時看一些有關性問題的讀物,學習這方麵的知譏.以便掌握正確適度的回答性問題的方法。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試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問:“為什麼我和他不一樣?”(小女孩看見小男孩洗澡)答:“他是男孩,而你是女孩。”問:“為什麼她沒有這個?”(小男孩,指陰莖)答:“女孩沒有陰莖,但她們有陰道。”下麵再列舉一位母親與5歲的孩子的一段對話。“小寶寶是怎樣來的呢?”孩子問。“小寶寶先在媽媽的肚子裏生長(母親可指著自己的腹部),長到能夠自己吃奶的時候就出來了。”“小寶寶是怎樣從媽媽的身體裏出來的?”“哦,他是從媽媽的兩腿之間的一個開口中出來的,這個開口叫陰道。”

“媽媽,為什麼寶寶有爸爸?”

“媽媽的身體裏有卵子,爸爸的身體有很小很小眼睛看不見的精子。隻有當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碰到一起時,才會長成小寶寶,所以每一個寶寶都要有爸爸。”

“我知道了,但是,它們是怎樣碰到一起的呢~”“爸爸要把他的陰莖盡可能地靠近媽媽的身體,實際上媽媽的身體上有個特別的開口,可以讓爸爸的陰莖放進去,這個開口就是剛才媽媽說的陰道。然後精子就經過爸爸的陰莖進入媽媽的陰道,在媽媽的身體裏與卵子相遇。”……

此處應特別強調的是,在回答孩子提問時,盡量不要使用所謂“容易的”代用語,應該使用科學詞彙。因為代用詞在修辭上並不比正確的術語更簡單,它們反而容易造成錯誤的印象。如不要含糊地把“陰莖”說成“男人的東西”,不要用“房子”“種子”“種子袋”代替“子宮”“精子”“睾丸”。當然,在解釋這些名詞時,打些比喻是可行的。

四、兒童健康十“不要”

不要過胖。因為過胖對兒童發育並不利,容易造成弓型腿和平足。

不要偏食。兒童3歲前的營養將決定未來智能的發育。不要暴食。吃喝過多,腸胃的消化液不夠用,食物消化不完全,容易造成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