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痙攣型腦癱患兒肢體的矯治
在痙攣型腦癱的表現中提到嬰兒的手、腳、兩腿肌張力增強出現特殊姿勢,那麼如何矯正呢!矯正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可強行拉開或掰開。
(1)矯正以足尖站立的方法
使腳脖子向趾甲方向掰拉,可防止腳脖子不會動和腳後跟的筋變短。
(2)矯正兩腿伸展交叉的方法
用兩手握住患兒兩膝關節,一定控製住腿,一邊劈開兩股同時進行處旋。決不可抓住腳硬劈開。
(3)矯正手握拳的方法
腦癱患兒手腕屈曲,手握拳,拇指內收在拳內。矯正時先伸開前臂,使之外旋,則拇指和手指容易張開,然後握住手指和伸直的手腕。
8.嬰兒腦癱的護理
(1)飲食護理
腦癱患兒多有吞咽困難,應慢慢地喂,喂水、喂藥(營養腦細胞藥、抽風嬰兒抗癲癇藥)都要特別注意,以免窒息。在食物方麵應選擇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證營養的需要。
(2)睡眠的護理
腦癱患兒入睡後常常不動,半夜常需翻身。可在褥子下麵墊上木板,這樣可能便於翻動身體。因為其身體發硬不舒服,常在被窩中動,用軟的被子會舒服些,太重的被或毛毯會使嬰兒活動更困難。仰臥位頭向後背的小兒,睡的枕頭要稍硬些。
(3)體位與皮膚護理
換尿布時,在嬰兒頭和臀部放個枕頭,這樣可使雙腿容易屈曲和劈開兩腿。患兒皮膚容易過敏,要防止皮膚浸濕,尿布一定要柔軟吸水的薄棉布。
(4)堅持功能訓練
媽媽及保育員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時需日複一日,有耐心地進行練。給嬰兒以笑臉讓他高興。訓練的時間一次不可太長。
(5)預防並發病
因腦癱患兒抵抗力低,要注意預防並發病如肺炎等。另外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嬰兒驚厥(抽風)
1.比成人多見的嬰兒驚厥
驚厥就是指抽風。驚厥可算是兒科的急重症。因為嬰兒驚厥時爸爸媽媽都非常驚恐,醫生必須及時處理使嬰兒盡快止抽,同時解勸與安慰爸爸媽媽使之安靜並配合醫生對患兒的各項治療。嬰兒腦功能發育不完全,抽風遠比成人多見。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不盡早控製驚厥,抽風時間長可留下繼發的腦損害,這對病兒一生都將產生不良影響。
2.驚厥時患兒有哪些表現
驚厥時嬰兒表現頭轉向一側,脖子往後背,兩眼發直或兩眼球往一邊斜,眼球上竄,嘴吐沫,四肢伸直或抖動,兩手握拳。可有便、尿失禁(就是尿褲子)。抽時神誌不清,抽時不喘氣,麵色青紫。驚厥可持續數秒或數分鍾後自行緩解而停止抽風,如抽風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仍止不住,醫學上將此稱為驚厥持續狀態。抽風停止後嬰兒多昏昏沉沉入睡。小嬰兒可有口角及眼角抽動,呼吸暫停或呼吸不規則。抽搐輕微且不典型容易被忽視。抽風很少隻抽1次,往往1次抽止後又反複抽或隔一段時間又抽。
3.有哪些情況可引起驚厥
引起嬰兒驚厥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熱驚厥,低鈣血症,腦部先天畸形,腦外傷硬膜下血腫,腦膜炎,癲癇等。這些疾病雖都有驚厥,但還具有各自疾病的特點。一般來說,第一次發生驚厥就必須去醫院檢查以便明確是什麼病引起的驚厥。這裏分別將常見病簡單的介紹一下,以便做父母的有初步的了解。
(1)腦部疾病
常是重症。在腦部疾病引起抽風中首推腦外傷。嬰兒的腦外傷常由於父母疏忽、缺乏防護措施而使小嬰兒由床上墜地、且頭先著地而引起。跌後當時或經過一段時間,受傷嬰兒出現嘔吐,神誌不清,抽風。應立即去醫院檢查,千萬不能馬虎大意,以為小兒掉地下摔傷是常有的事,有的還以為隻要胳膊、腿沒摔成骨折就不會有大事,這些都是容易延誤病情的,甚至帶來嚴重後果。
另一個引起抽風的常見腦部疾病要數腦膜炎,這是一種發病季節性很強的傳染病,患兒多有發熱、麵色發白、精神不振,迷迷糊糊總睡覺且睡不實,一驚一驚的。假如去醫院檢查,醫生懷疑有腦膜炎時,則動員父母及時給患兒做腰穿,放腦水(腦脊液)化驗。此時父母一定不要聽信不科學甚至迷信的說法,認為放腦水可留下後遺症。實際上留下後遺症是腦子病本身引起的,而不是腰穿造成的。本書作者,作為兒科醫生,以科學的態度鄭重告訴讀者,早做腰穿,早確診,早治療可避免留下後遺症,這是科學的也是明智的選擇。這一點做父母的必須懂得,不要固執己見,日後留下後遺症則悔之晚矣。
(2)熱驚厥
這種情況多見,因為發燒本身就是最常見的一個症狀。熱驚厥就是說個別嬰兒一發熱就抽,多發生在6個月以後。嬰兒由於著涼感冒發熱,體溫在39℃或40℃出現驚厥。有時爸爸媽媽不知道嬰兒發熱而突然發生抽風,此時一測體溫方知發熱。有時門診醫生看病時嬰兒情況很好,是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可是就診後回家不久,家人抱來說小孩抽風了。這說明抽風來的非常急。驚厥一般是全身抽,抽的時間短,一般在10分鍾或15分鍾以內。多在發病的24小時之內,即發熱的第一天。而且隻抽1次。引起發熱的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可持續2~3天,但不會再抽。這是熱驚厥的特點。以後嬰兒再鬧感冒病發熱時還可能引起抽風。假如抽風是半側身子抽,抽的時間超過30分鍾,患1次感冒可連抽2~3次,體溫38℃多,但不到39℃,這種情況的熱驚厥將有轉為癲癇的可能。
(3)嬰兒時期的癲癇
多見的是嬰兒痙攣症。此型癲癇是小兒時期癲癇中最嚴重的一型。多發生在2~8個月的嬰兒。抽風時表現出一種特殊姿勢即點頭、彎腰似鞠躬樣。上肢向前環抱,兩腿屈曲,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接著一下一下地抽,以後哭一聲抽風止。但一天裏可頻繁的一會兒一抽、一會兒一抽的,可達數十次。嬰兒發育落後於正常嬰兒。腦電圖有特殊的圖形。此病診斷容易,治療難,是一大特點。
值得提醒的是,嬰兒入睡後可有局部小肌肉抽動。有時在要醒、尚沒完全清醒時手腳亂動,或在入睡時受聲、光刺激可看到嬰兒有短暫的、輕微的抽動,這都屬於正常現象,不可錯誤的當做是抽風。
(4)嬰兒低鈣抽搐
低鈣抽搐也叫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多發生在春季,多見於3~6個月嬰兒,母孕期常有低鈣、腿抽筋病史。嬰兒度過三九嚴寒的冬季後被家長抱至室外,沐浴和煦的陽光,有益於健康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是有佝僂病的嬰兒曬太陽雖然可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另外也促使血鈣向骨骼轉移,但這樣一來,血中遊離鈣相對變低則導致驚厥發作。人工喂養嬰兒也常見。主要是因為體內維生素D缺乏影響了鈣、磷吸收所致。牛奶中含鈣雖比母乳中高,但因比例不合適,吸收的少也可發病。
低鈣抽的特點是不發熱,抽搐屢發屢停,一日可抽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全身抽,持續數秒至數分鍾,可自行緩解。不抽時嬰兒如同正常嬰兒。幼小嬰兒可隻見麵肌或一側肢體抽動。最危險的情況是發生喉痙攣。表現為嬰兒突然於吸氣時出現哮鳴音而後停止呼吸。嚴重者窒息死亡。確診本病可抽血化驗,表現為血鈣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