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一般來,公司組建的各個單元,相互之間並不總是協調一致的。事實上,不協調不一致才是常態,因為部門經理總是會為自己的部門爭取自主權,從而與公司更高層次的願景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馳。”
“就像研發部門看不起營銷部門的急功近利,而營銷部門卻總覺得研發部門的投入太大?”
“就是差不多這個意思,比較長遠的影響是文化衝突導致績效下滑。有時候短期內還看不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會出現矛盾衝突。”
“如果是集團公司,是不是還會有各個子公司之間的地盤之爭?像BYA現在三個子公司幾乎都集中在華東,其實有時候蓉城的子公司可能會承接姑蘇和杭城的業務?”向雪有點擔心地問。
“是的,子公司都會設法維護或擴大自己的領地,而這種被稱為‘守護領地的特性’,很可能導致員工以自我為中心,失去了圍繞目標並聚焦組織目標而工作的能力。就好像你站在一片原始森林裏,可是卻隻看到眼前的幾株大樹,看不到整片森林。一般來,文化衝突和地盤之爭表現為副效應,但是很可能會變成主效應。”
“就如同一架機器,開始的時候隻是引擎出現一點故障,修修補補還不影響使用。但是長此以往,故障就會變成大故障,最終熄火?”向雪一邊思考一邊提問。
“對,這個比喻很形象。”
“可是現在BYA的子公司已經登記注冊,連人員都大致招聘完成了,難道還能重新布局嗎?”向雪擔憂了。
“BYA的定位,首先是要蠶食江南的市場,最終包抄完成向氏的收購,所以現在的布局還是合理的。一個強勢的領導者,能夠把腦海中的公司願景灌輸給下屬,在初創時期,自由和寬鬆的創業文化有時候可能會發揮很好的作用。”
“可是很顯然,我並不是一個強勢的領導者。”向雪自嘲,“像我這種對商業毫無興趣又沒有半點基礎的人,連願景都有點近視,怎麼把它灌輸給下屬啊?”
“大部分的領導者都不會有這種賦。”衛哲東笑著安慰,“所以,大部分的公司都會按照工作職能建構組織結構,然後在國內進行擴張,接下來就向國外擴張並組建國際化子公司,這就是公司的藍圖。公司發展的過程,就像是看病一樣,需要進行密切的監控。否則,這個過程就成為了一種目的,為了製度而製度。”
“所以,六叔現在做的,就是根據監控的結果,調整藥方?”
“對,有時候調整比構建更重要。給你舉個很有點戲劇化的例子,這個案例在商業雜誌上曾有過報道,算是製度化進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