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一個奇跡,但這個成功的例子也足以讓一些懷才不遇的人深思:機遇稍縱即逝,善於推薦自己十分關鍵。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過:“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他認為,應敢於在能人麵前表現自己,敢於和高手“試比高”。當他在鄉鎮小學裏上學時,就敢於對大數學家蘇家駒的理論提出質疑。正是他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他提早闖進數學王國的神秘殿堂。
機會可遇不可求,因此在很多時候是由我們主動爭取的,那些不敢也不願意推薦自己的人,往往會讓機會與他失之交臂。所以,如果你真正是一個有才華有特長的人,關鍵的時候大可不必過分抑製自己,要適時做好自我推薦,以求得發展的機遇。
3.禮尚往來的技巧
送禮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送得不好,讓人拒絕,尷尬無比,定會堵心數日。所以,隻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把整個送禮過程劃上一個漂亮的句號。
送禮時要講究語言的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伴著得體的語言表達,才能使受禮方樂於接受禮物。那種做賊似的悄悄將禮品置於桌下或房間的某個角落,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
在呈上禮物時,送禮者一般應站著,雙手把禮品遞到主人手中,並說上一句得體的話。
送禮時的寒暄一般應與送禮的目的吻合,如送生日禮物時,說一句“祝您生日快樂”,送結婚禮物時說一句“祝二位百年好合”等,拜年送禮時可說一句“恭賀新禧”。
西方人在送禮時,喜歡向受禮者介紹禮品的獨特意義及價值,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重視。與西方不同的是,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在送禮時,也常常有自謙的習慣。
一般而言,送禮時運用謙和得體的語言,會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無形中增加相互間的友誼。但過分的謙虛最好避免,如送禮時,有人喜歡強調自己禮品的微薄,如“區區薄禮,不成敬意,請笑納”、“這是我們的一點小心意,請收下”。其實,此時可以說出自己在禮品上所花的心思,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如“這是我特意為您挑選的”。
總之,得體的寒暄既可表達送禮者的心意,又能讓受禮者受之心安。
送禮者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對方不願接受或嚴詞拒絕,或婉言推卻,或事後送回,都令送禮者十分尷尬,顏麵掃地。那麼,怎樣才能防患於未然,順利把禮物送出呢?關鍵在於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禮的說道圓不圓,你的聰明才智應該多用在這個方麵。送禮通常有以下辦法:
(1)借花獻佛。如果你送上土特產,你可以說是老家來人捎來的,分一些給對方嚐嚐鮮,東西不多,又沒花錢,不是特意買的,請他收下,一般來說受禮者那種因盛情無法回報的拒禮心態可望緩和,會收下你的禮物。
(2)暗度陳倉。如果你送的是酒一類的東西,不妨假借說是別人說你兩瓶酒,來和對方對飲共酌,請他準備點菜。這樣喝一瓶送一瓶,禮送了,關係也近了,還不露痕跡,豈不妙哉。
(3)借馬引路。有時你想送禮,而對方卻又與你八竿子拉不上關係,你不妨選受禮者的生日,邀上幾位熟人一同去送禮祝賀,那樣一般受禮者便不好拒絕了,當事後知道這個主意是你出的時,必然改變對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達到送禮聯誼的目的,不失為上策。
(4)移花接木。老張有事要托小劉去辦,想送點禮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劉拒絕,駁了自己的麵子。老張的愛人與小劉對象很熟,老張使用起了夫人外交,讓愛人帶著禮物去拜訪,一舉成功,禮也收了,事也辦了,兩全其美。看來,有時直接出擊不如迂回運動能收奇效。
(5)先說是借。假如你是給家庭困難者些錢物,有時,他們自尊心很強,輕易不肯接受幫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說,這東西我家撂著也是閑著,讓他拿去先用,日後買了再還;如果送的是錢,可以說拿些先花,以後有了再還。受禮者會覺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後又還,會樂於接受的。這樣你送禮的目的就會達到了。
(6)借雞生蛋。一位學生受老師恩惠頗多,一直想周報;但苦無機會。一天,他偶然發現老師紅木鏡框中鑲的字畫竟是一幅拓片,跟屋裏雅致的陳設不太協調。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國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手頭正有他贈的字畫。他馬上把字畫拿來,主動放在鏡框裏。老師不但沒反對,而且非常喜愛。學生送禮回報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7)借路搭橋。有時送禮不一定自己掏錢去買,然後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種情況下人情也是一種禮物。比如,你能通過一些關係買到出廠價、批發價、優惠價的東西,當你為朋友同事買了這些東西後,他們在拿到東西的同時,已將你的那份“人情”當作禮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隻不過搭上點人情和工夫,而收到的效果與送禮一般無二。受禮者因交了錢,收東西時心安理得,毫無顧慮;送情者無本萬利,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