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指出,一個真正活得踏實的人是獲得“個人安全感”的人。個人安全感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對自身工作的高度勝任。俗話說:“藝高人膽大”。的確,當你對工作高度勝任之時,你的麵前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即使有壓力也能坦然麵對。一個第一次走上講台的新教師上課前肯定緊張不已,而一個經驗豐富的專家型教師上課前則是談笑自若,區別就在於他們的工作能力不同,由此而派生的安全感也不同。
工作每天都有新情況、新挑戰,人們每天都要麵對新事物,學習與工作相伴,快樂工作離不開學習。所以,我們要不斷給自己“充電”。
隨著知識經濟浪潮的到來,簡明扼要的“裂變效應”將會導致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為了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終生學習成為每個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據英國技術預測專家J.馬丁測算,人類的知識每三年就增加一倍。目前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律:“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
所以,我們要不斷反省自己的能力狀況,不斷地去改善它,使之日臻完善。
當我們工作能力強了以後,過去認為是壓力的情境,現在看來就不是壓力;別人看來是壓力的情境,我們也不認為是壓力。工作能力不是表態的,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知識爆炸”與“知識更新”的速度正以幾何級數增長。這就給人們提出一個新的人生課題:主動管理自己的事業。
有人認為,能否保住現時的工作可能並非你自己所能控製,但能否使自己有市場價值絕對是你自己可左右的事;被動地讓市場決定你的前途,不如主動去迎接挑戰,首先要做的便是管理自己的事業,定期審視自己在公司和勞動力市場的位置,所擁有的技能是否在現在和將來為市場所需要。光靠吃老本,很可能有朝一日會被社會所淘汰。
另外,“能力”這個詞盡管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但人們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還是存在一些誤區。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的壓力就來自於對能力概念的誤解,所以有必要作一番科學解釋。
根據心理學家的定義,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對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應是: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除重度智障人士外,人人都有能力,但其優勢點各不相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譬如,有人能歌善舞,有人擅長運動,有人長於宣傳,有人善於管理,有人記憶力特強,有人觀察力敏銳,有人思維縝密……即使就同一種能力而言,不同的人的表現也不盡相同。以注意力為例,有人注意範圍廣,有人注意穩定性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之,能力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是以相對穩定而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不能強求自己的能力與某個人一樣,我們也很難一定要形成種想象中的特定的能力類型。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特點,打造獨特的能力不必羨慕他人,更不必模仿他人,因自己在某一方麵技不如人而感到重重壓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就是這個你所崇拜的人,也一定不如你之處。肯定的,不會錯的!
能力總是與人的活動相聯係。一個人從事某種活動必須要以一定的能力作為前提與條件;一個人的能力也隻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與發展起來。例如,一個人從事教師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一個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與教學組織能力,也主要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與發展起來的。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當選擇與自己的能力結構最相匹配的工作作為我們的事業,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路徑;另一方麵,也不要以為能力就是天生的,不幹某項工作,不高度投入進去幹某項工作,能力也不可能從天而降。
能力不是完成活動的全部心理條件。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率,是完成活動的必備條件。沒有它是不行的,但僅有它也是不夠的。比如說,音樂家沒有較強的樂感、節奏感和曲調感,無法從事音樂活動,但有了這些能力,也不一定保證活動就能成功。還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謙虛、驕傲、活潑、呆板、熱情、冷漠、堅持性、獨立性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活動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