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給出我們的啟示是:從事某項工作,沒有過硬的能力是不行的,但活動最終沒能完成或完成得不理想,還可能是其他一些內部心理因素的原因。僅僅從能力角度去追究,有失公允。這就是今天人們特別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所在。
6.不要苛求完美
人總是在追求完美,對於眼前的一切結果都不滿足,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任何人能做到一生完美無缺,沒有一點瑕疵。因此,我們更不應該過分的苛求完美。試想,如果我們什麼事都苛求完美,處處謹小慎微,生怕自己辦錯一點事,走錯一步路,那麼一個人生活的該多累,而且為了你心中的完美可能會浪費你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就是讓自己沒有時間去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不怕錯,辦錯了事改過來,走錯了路再返回去,那我們不隻會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且還積累了許多經驗,就能讓下一次少錯一點。
在人際交往方麵,為了維護自己這個完美的角色,追求完美的人常常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中。在一些公眾場合,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體中去,生怕在眾人麵前暴露了自己的缺點。而且做事小心翼翼,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給自己製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以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這些帶給自己的卻隻有沉重的壓力和深深的自責。對於別人的褒獎,隻會感到誠惶誠恐,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對於別人的要求,往往會委屈自己,有求必應。這時,你所追求的完美其實成了束縛自己心靈的枷鎖。
因此,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盡享人間的風光。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完美,不苛求完美,因為我們的確不是完美無缺的。這是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我們越是極早地接受這一事實,就越能盡早地向新目標邁進。
一位哲人在日記上寫到:“如果再給我一次生命,我不會再追求事事的完美。隻有自己確定了重點的人,才是一個能享受到生活快樂的人。因為快樂的人不是把一切都做得盡善盡美的人。”
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心理學教授赫伯特·西蒙說:“最好”是“好”的敵人。他傷敘述著自己的事情:我的祖母在我很小的時候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為了糾正作業上的一個單詞而把作業本弄破了。最後隻好用一本新的作業本重寫,那整整花了我半的時間,我為這件事苦惱得很,不知道哪裏出了錯。我的祖母就告訴了我下麵這個故事:
一個漁夫從海裏撈到了一顆珍珠,他非常喜歡。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珍珠上麵有一個小黑點。漁夫心想,如果能把這個小黑點去掉的話,這顆珍珠必將成為無價之寶。於是,他把珍珠去掉了一層,但是黑點還是能夠看見;再剝一層,黑點依然在。最後,黑點沒有了,但珍珠也不複存在。所以,我們追求完美的代價往往就是將“大珍珠”也追求沒了。
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一生當中都在孤獨地流浪。路人問他:“為何不娶妻成家?”老人說:“我在找一位完美的女人。”路人反問:“那麼,你流浪了這麼多年,就沒有遇見一個完美的女人?”老人悲傷地回答:“我曾經遇到一個。”“那你為什麼不娶她?”老人無奈地說:“因為她也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其實,像這樣尋找完美的人很多,人人都希望完美,但這隻能追求而不能指望。最完美的人在悼詞裏,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裏,最完美的女人在夢想裏。
別的且不說,美神維納斯神失去了雙臂,但是她的美卻沒有因雙臂的殘缺而被掩蓋,反而更加吸引人們去欣賞;圓明園的殘壁斷垣雖然失去了以往的富麗堂皇,但正是這種蒼涼記錄了那段飽受屈辱的曆史,給予了今天我們這些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的不竭動力;曹雪芹的文學巨著《紅樓夢》的後幾十回雖然遺失,由高鶚續寫,這非但沒有影響內容精彩,反而使它變得更加神秘,造就了“紅學”這門專門的學問,時至今日還不斷激發著人們去分析研究和猜想的熱情。
可見,醉心於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完美的。因為“完美”畢竟是抽象的,隻有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並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許多遺憾是無法避免的。假如我們在心理上戰勝了這些,我們的內心就會穩健許多,就會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所以,不要以為隻要自己盡心盡力去做的事,一定就會達到完美。應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言論,要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風格而努力。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個體,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正是因為有了不完美,人們才有了追求和奮鬥,不是嗎?
在現實生活中,對人、對事、對自己都不宜過於苛求。否則,最終讓自己成為孤獨的人,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生活的目的在於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而不該盯著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