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 / 3)

四、“祠祿之製”——宋代官員俸祿及致仕製度

宋朝是士大夫的樂園,宋統治者給官員們的待遇特別優厚,主要表現在俸祿標準提高了,俸祿內容也更加豐富了,加之各級官吏的巧取豪奪,使得宋朝大小官員一生錦衣美食,奢侈無度。真是為官數載,一世榮華。兩宋時期,國家官吏的職務等級仍是實行九品十八級的製度,即自一品至九品,各分正從共十八級。這些等級是官員領取俸祿多少的依據,如正一品官員,月領祿米一百五十石,俸錢十二萬文,另外一年中還有綾二十匹,羅一匹,綿五十兩;一直到從九品,各有等差,從九品官員,月祿米五石,俸錢八千文,綿十二兩。

各級官員根據官品等級,定期領取。由於宋王朝任官實行差遣製,官職分離,各級官吏如沒有皇上差遣,他就不能正式任職視事,如吏部尚書,官品為正二品,這是他領取俸祿時的依據,但他不一定管理本部事務。如皇帝不差遣,他就成為隻領俸祿而不視事的閑官,這樣的閑官叫寄祿官。如果他以吏部尚書的身份去管理另一機關的事務,如出某州、某府,那麼他不僅領吏部尚書的俸祿,也能領到州府級長官的俸祿,即兼官也兼俸,這叫“職錢”,這樣的官叫職事官。如王安石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身份判江寧府,那就是說,他不僅領到宰相級官員的俸祿,也照樣領到州府級官品的俸祿,這樣兩者相加,數目可觀。宋代官員除了俸祿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如茶酒錢、廚料錢、薪炭錢、馬料錢等,名目繁多。

官員家中役使的仆人的衣食錢也由政府支付。每個仆人一年花費達三千文,而一品大員家中往往有仆人上百名,這樣算來,數目十分龐大。此外還有公用錢借貸利息和職田的收入,這些錢除由部門長官支用外,大部分也發放給本部門的官吏,成為他們收入的一部分。官員出差或赴任時,可以憑朝廷發給的“給卷”在地方上免費食宿,甚至領用糧食衣物。總之宋代官員俸祿極為優厚,以宰相、樞密使等高級官員的正俸來說,每年俸錢就相當於北宋中期二萬四千畝土地的收入。加之宋代機構重疊、冗官眾多、支用浩大,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宋政府對高級官吏特別優待,除了時有厚賞外,還設立了“祠祿之製”,就是由國家在風景名勝之地,建宮築祠,讓少數德高望重的高級官員前去進行短期療養,身體好後,再去任職。盡管宋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盡量滿足各級官員的物質需要,但是宋朝各級官吏還是大肆貪汙受賄。秦檜就是個大貪官,經常讓各地官員向他進獻財物,他過生日時,各級官吏都要送壽禮。宋朝各級官吏還都是巧取豪奪的好手,如官封衛國公的石守信,家財巨萬,但極其吝嗇,在洛陽驅使民夫建造崇德寺,都不給民夫工值,為時人所鄙。工部侍郎種放也是以勢強買,廣置良田。晚年移居嵩山,仍常到終南山巡視田畝。

南宋人王邁曾說,“權貴之奪民田,有至數千萬畝或綿亙數百裏者”。這些官僚,天天歌舞升平,遊山玩水,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如武夫出身的樞密使張俊,家資豪富,一次宋高宗和秦檜等去他家遊玩,張俊用幾百種精美的酒食果子以供宴飲,令高宗大開眼界。這還不算,高宗臨走時,張俊又獻金器一千兩,珍珠六萬九千多粒,瑪瑙碗二十件,以及名貴的瓷器、古玩、書畫等一百多件,綿、羅、綾一千匹。最後又犒賞下級侍從人員,又用了羅一千匹、錢三萬貫、肉三千斤、酒二千瓶。雖然宋代統治者對官吏如此優待,可有宋一代卻絕少能臣良將,並不能保證大宋江山的穩固。這對宋太祖的良苦用心,可謂絕妙的諷刺。宋代由於官員待遇優厚,所以官吏們往往留戀職位,不願下野讓賢,很少有願意提前致仕者,甚至到了七十歲仍戀棧。有的為了推遲致仕,延長行職期限,竟改動或虛報年齡,“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霞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這些老官僚們,食髓知味,百般戀棧,造成人員老化,也阻礙了官吏的正常更新。因此宋中央政府經常強迫他們致仕,對年滿七十仍不致仕者,不予以考課,不給以升遷。同時提高致仕後的待遇。在官員致仕時,往往給以加官晉級,如趙普因病致仕,加封魏國公,呂端致仕時,加官太子太保,呂夷簡以太尉致仕,加封申國公。同時規定致仕時凡帶平章事者,可以參議朝政,商討軍國大事。自動致仕者,其子孫可以“蔭補”一定的官職。為了安置致仕官吏,宋朝還特設祠祿官。凡是高級官員致仕,就讓他們擔任道教宮觀名義上的長官,不用去到職視事,僅借名領取俸祿。也有的安置在館閣,給以豐厚的待遇,修撰書籍,讓他們“卒老於文字之間”,也可以回到原籍,官員和他的家人可以不納賦役、不服徭役,成為地方上的紳士階層。

五、黨項族的雄鷹——西夏官製史話

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唐末以來,居住在寧夏、陝西一帶,以遊牧為主。宋太祖時,黨項族首領曾入貢,後來時叛時降,桀驁難製。1032年,元昊繼任黨項族首領。元昊是黨項族的傑出領袖,他武藝高強,精通漢文,熟讀宋朝的法律兵書,注意吸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多方爭取宋朝境內失意的漢族知識分子為他所用,因此國力大增,控地萬餘裏,到1038年正式稱帝。在漢人張元(此人在殿試時落選,忿而出走西夏,轟動朝野)、吳昊等人的協助下,仿照唐宋製度,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官僚製度。

西夏政權中央政構有:中書省,主掌行政事務,屬官有侍郎、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舍人等官;樞密院,職掌軍國兵備,和中書對執文武大權,官員有樞密、同知、副使、僉書等官;禦史台職掌糾察官邪,肅正朝綱,設有禦史大夫、中丞、殿中禦史、監察禦史等官。後又設立尚書省,尚書令為執行機構的長官,下轄官計司(主管官吏調動升遷事務)、受納司(管倉儲)、農田司(主管農田水利)、群牧司(管畜牧)等十六司。還在首都興慶設開封府,掌握京師事務,設有尹判官、左右軍巡使等官。除了漢製,還保留了原來的“蕃官”體係,如寧令(大王)、漠寧令(諸王)、祖儒(大首領)、呂則(首領)、樞銘(副首領)等官。在整個官僚體係中,黨項貴族占主導地位,一切重大軍國事務,都由蕃官機構決定。西夏政權由於統治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因此在地方統治機構上也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在中心區域,設置州縣,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在邊防要地設郡,多由宗室親王出鎮。在興慶、西平兩地設府,號稱東、西京,以尹為主要長官。在甘州設有宣化府,負責處理回鶻、吐蕃等民族交往和防守事務。州縣郡府依人口多少和地理位置重要程序依次分上、次、中、下、末五等。西夏當時與遼宋兩大國為鄰,經常發生戰事。為適應戰爭形勢,又把全國劃分為左右兩E1,每E1轄六個監軍司(軍區),即把全國劃分為 十二個軍區。監軍司都設在重要的州府,長官有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這些要職都由西夏貴族擔任,其下還設有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等分別統領軍隊,這些官職由黨項人和漢人擔任。黨項族一旦接受了先進的政治製度和文化,就立刻變成了一頭雄獅,狂傲不馴。元昊擁有控弦之士五十萬人,這是一個讓大宋朝望之膽寒的力量。

雖然在當時的遼、宋、西夏三國並存的政權中,西夏最小最窮,但卻不弱。從1040年開始,元昊就展開了對宋王朝的一連串凶狠的攻擊,每次都殺得宋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使宋王朝受到了慘重的內傷。到1044年,宋王朝每年向西夏納綢緞十三萬匹、銀幣五萬兩、茶葉二萬斤。每逢宋代皇帝誕辰,還要額外加恩,再增加綢緞一萬二千匹、銀幣兩萬二千兩、茶葉五千斤,西夏向宋朝稱臣。從而維持了幾十年不穩定的和平。但西夏政權給宋王朝的打擊是慘重的,宋朝由於防備西夏,大肆征兵,禁軍從原來的四十多萬增加到八十多萬,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宋王朝就這麼被一個蕞爾小國纏得死去活來、狼狽不堪,發人深思。

六、北麵官,南麵官——遼國官製史話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建於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為金所滅。它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有部族五十二,屬國六十,主要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等民族,為適應這些不同的民族和發展程度不同的文化,在耶律德光繼位時,設置了北麵官和南麵官兩套統治機構,以南麵官統治漢人和渤海人,北麵官統治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北麵官在終遼一代一直是遼國的權力中心,主要高級官員都由遼帝宗室、貴戚擔任,也有一個漢人韓德讓,因受蕭太後寵信而出將入相,執掌大權,後拜為大丞相,位在親王之上,但這不是正常現象。

中央北麵官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務係統,以北、南宰相府總領,北、南宰相(不是南麵官的宰相,遼北麵官宰相分南北,下同)總秉國政,很有實權,因此由皇室直係血親和親近外戚擔任,如蕭孝穆、室(ǎg)、蕭思溫等宰相都是皇室近親。其下設有北樞密院(掌軍旅事務,相當於兵部)和南樞密院(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和考課,相當於吏部)、北南大王府(相當於戶部)、夷離畢院(相當於刑部)、宣徽院(相當於工部)、敵烈麻都司(相當於禮部),可見分工明確,已把中央政府的所有職權都包括了。第二部分是皇帝及其親族的諸帳官,由禦帳和族帳組成。禦帳包括侍衛司、北南護衛府、三班院、宿衛司、奉宸司、宿直司、硬寨司、皇太子惕隱司等諸多機構,其名目和職責是:“出入貴戚為侍衛、北南部族為護衛、武臣為宿衛、親軍為禁衛、百官番宿為宿直、奉宸以司供禦、三班以肅朝會、硬寨以嚴晨夜。”這些都是遼國皇帝的禦用機構,主要任務是拱衛皇帝安全,侍候皇帝的衣食住行,朝會時肅糾朝儀等。族帳又為“二院皇族”、“四帳皇族”和“遙輦氏九帳”。二院皇族是遼帝阿保機先祖的分支子孫;四帳皇族是指阿保機親近血統的後代和阿保機本人的後代子孫;九帳是遙輦氏九代可汗的後代。彼此之間有親有疏,有遠有近,以四帳與皇帝最近,以九帳最疏遠。

皇帝諸帳主要是指皇太後、皇後外戚及其後代,皇帝諸帳官與皇帝關係最密切,經常出任高級職務,是遼國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皇太後可以臨朝稱製,如蕭太後蕭綽裁決國事達四十年之久,深通謀略,極有才幹,在遼曆史上產生過深刻的影響。南麵官是用來治理漢人和渤海人居住區的租賦、軍馬兵備等事務的、依照唐代製度所建立起來的職官體係,主要設有樞密院、三省、六部、台院、寺、監等機構。這些機構往往因人而設,並不固定,多由漢人出任,有時也雜以契丹貴族,但其權力遠不如北麵官,並且許多職位是有名無實的,朝中軍國大事很難預聞。終遼一代,曆史名臣中除了劉六符、耶律儼(漢人姓李)、李處溫等漢人出任過南麵官外,其他宗室巨卿是不願出任南麵官的。盡管如此,這種因俗而治的政治製度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首先,它適應了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的實際情況,對各民族區別對待。在不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前提下,允許各從其俗,穩定了遼代的統治,有利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次,這是一種成功的政治權術的運用,以漢治漢,對於漢民族而言,從心理上減少了對遼統治者的不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漢民族的大漢族主義的愛國情結,緩和了民族矛盾。這種政治製度對以後曆代統治王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