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2 加強第一線操作者的技術培訓和學習掌握全麵質量管理(1 / 3)

6.2.1積極開展文化學習和技術學習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市場競爭日劇,所競爭的就是技術、管理和營銷的能力。對生產第一線的操作者來說,他們麵臨的是不斷地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的管理模式。為此車間管理者必須加強對第一線操作者的文化和技術培訓。要使操作者認識到文化水平是提高操作水平的基礎,兩者必須同時加以重視。當然由於文化的涵蓋很廣,對第一線操作者的文化培訓就應當根據新技術、新設備之所需,有針對性的進行,如有關的化學知識、物理知識、機電知識,以及對技術文件的閱讀能力等等。技術培訓應著重設備的基本結構、性能和操作方法、工藝和操作技術原理、設備故障、操作故障、及紙病的原因與處理方法等等。要使操作者不僅知道應當怎樣操作,還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使操作者逐漸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實踐與理論的不斷循環中,不斷提高理論水平,並成為一個技術操作上的多麵手,既能適應技術上不斷優化的需要,又能適應技術管理不斷優化的需要,車間技術主管應將這項工作視為主要工作任務的一部分,並認識到對第一線操作者進行這種培訓的同時,也能有力地加強自身的技術水平。隻有第一線操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了,才能適應技術管理的不斷優化。

6.2.2在第一線操作者中開展全麵質量管理活動

組織員工學習全麵質量管理的基本知識和主要理念以及淺顯的講述部分工作方法(管理工具)。做好培訓工作是推行好全麵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為此,要由車間分管技術管理的領導編寫《質量管理手冊》。內容主要結合車間的生產實際和員工文化水平的實際。通俗易懂,人手一冊。手冊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各項。

(1)重點解釋“全”字的含義。強調質量管理要全員參加,提高產品質量人人有責。通過學習提高員工的責任意識,自覺地履行崗位責任製中所規定的職責,按技術規程的要求規範自己的操作,提高自己崗位的工作質量。

(2)講述“下一道工序就是消費者”的道理,要努力做好本工序本崗位的工作,為下一工序的工作創造條件。例如,打漿工序提供給紙機的紙料,其打漿度、漿種和化學品的配比符合規程的規定,紙料的濃度要穩定,為紙機的抄造和產成品質量的穩定創造條件。紙機要抄出紙幅橫向和縱向厚薄一致的半成品紙輥,有毛病或有斷紙時要在紙輥上做好標記,為下一工序複卷、切紙、超壓等後加工創造條件。避免那種出了問題,下一工序抱怨上一工序,一道道工序往上推的扯皮現象發生。

(3)講解什麼是“質量管理小組”(或叫QC小組)。開展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建立QC小組,如何針對產品質量問題開展QC小組活動,如選擇課題、找原因、定對策、評價效果、發表成果、標準化等。要有值得參考的實例。

(4)講述什麼是“PDCA”工作循環(4)。解釋PDCA是英文plan,do,check,action四個詞的字頭的縮寫,意即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即全麵質量管理的基本工序,可以用來表示。

這一工作程序適用於一切工作。做一切工作都應包括這四個階段。進一步說明這四個階段裏有八個步驟,即P階段包括所有存在的問題,找出存在問題的原因。原因可能有多個,但要找出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或幾個,及研究措施等四個步驟。D階段為采取措施。C階段為調查結果。A階段為采取鞏固的措施,即標準化,包括技術規程的修訂和確定遺留的問題兩個步驟。根據遺留的問題再進行下一期的“PDCA”。經過幾次這樣的工作循環,就會使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不斷得到提高。一個車間的工作要按P-D-C-A循環進行,車間內的工段、班組要根據車間的總要求訂出自己的PDCA循環,形成了大圈套小圈,大圈套小圈一齊轉。許多轉動著的小圈保證了車間大圈總目標的實現。

(5)介紹兩個易學易懂的應用工具——巴氏和要因圖[4]。全麵質量管理是以數據為基礎的活動,就是說“用數據說話”以避免主觀臆斷。在這一科學的管理方法中有七種工具應用於分析、解決生產中的質量問題(其實,這些工具完全可以應用於一切技術和管理工作)。其中多數為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對數據加以整理形成數據表和圖形,借以找出質量變動的規律,指導產品質量的控製、管理工作的開展。結合目前多數員工的文化素質的具體情況,暫先推行易學易懂,也較為易於應用的兩種工具。

6.2.3巴氏圖(即巴累托圖,也稱主次因素排列圖)

做巴氏圖是尋找影響所存在問題的主要因素,作為抓住主要矛盾的工具。做圖的方法是首先搜集數據,經整理製出不良因素統計表。

再依據統計資料做巴氏。圖中有兩個縱坐標,一個橫坐標。左邊的縱坐標表示頻數(件數,重量等),右邊的縱坐標表示頻率(以百分率表示,為0~100%)。橫坐標表示影響所產生的質量問題的各種因素。按影響因素主次從左至右排列。橫坐標的矩形圖的長短和高低是由影響因素的大小決定的。形成的曲線稱巴氏曲線。從曲線可明顯看出累積的不同因素所占的百分率。一般地說,小於80%的為主要因素。

舉例:某台紙機月產文化用紙1000t,合格率完不成97%的計劃指標,根據統計數據做出主次因素排列圖。從圖看出因定量、塵埃度超過質量標準和汽斑紙病造成的不合格品太多是影響合格率完不成計劃指標的主要因素。

6.2.4因果分析圖(也稱魚骨圖)

尋找到主要矛盾後利用因果分析圖進一步分析產生問題的大原因、中原因、小原因和更小原因,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解決之。做圖的方法為先寫出魚頭,即確定要分析的問題是什麼,再寫出魚骨,即按原因分類。

大原因一般的有人(如文化技術素質、勞動態度)、機(機電設備)、料(原料、材料)、法(生產方法)、環境(內、外部環境)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出大原因、小原因。原因分析應細到能采取具體措施為止。把關鍵的原因用顯著的記號標出。

舉例:據上例,從巴氏圖看出,定量、塵埃度超標和汽斑紙病是影響合格率不能完成計劃的主要因素。這裏僅就質量波動的問題利用因果分析圖法探尋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操作者的技術素質和工作責任意識問題是主要原因。要從強化文化、技術培訓和深入貫徹崗位責任上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全麵質量管理活動可廣泛用作解決造紙車間內一切技術活動和技術管理活動中存在問題的有效手段,因此車間管理者務必對此項工作具有充分的認識。總之對這項活動如以平常的態度開展,其效果必也平平;如果車間管理者能深切感到其重要意義,認認真真地把它做好,就必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技術管理工作這項任務也會從少數管理者為主走向全體職工共同關心協力完成的任務,技術管理就必定會不斷優化,高產、穩產、優質、低耗、安全生產的目標就一定能持續保持和不斷發展,從而使車間的生產局麵不斷創新、效益不斷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為企業的發展壯大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竹青.現代企業生產管理同國際接軌的必要性,中國造紙,2002(6):63

[2]曹邦威.最新紙機操造工藝.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212

[3]Ulrich Begemann.The Module Jet——a breakthrough in headbox Technology.Twogether Paper Technology Journal.(2).27

[4]遼寧省經委技術局翻印.質量管理教材(修訂稿)(164)

[5]北京市造紙研究所.試驗結果的統計處理.造紙技術通訊,1971(6)

[6]北京大學教學係於秀林教授課記錄·原輕工業部廠長(固安)學習班,1980.8

[7]景元憲.金城造紙廠編技術學習材料.1980(3)

[8]高風林.工廠產品質量管理方法.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9.90

[9]綜合能耗計算通則(GB 2589—1981)

[10]原輕工業部造紙工業局製漿造紙工業生產技術經濟指標統一計算方法(試用本)1981.

[11]機械工程手冊編輯委員會.機械工程手冊第六篇熱工學(試用本),機械工業出版社,1978.1

[12]原遼寧省第一輕工業局.輕工節能基礎知識.

[13]吳福騫.談造紙工業循環經濟(八).中華紙業,2006.(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