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商德濟世,商謀報國(2)(2 / 3)

從1868年船廠正式開工到1874年為止,一共造出了15艘船,而且有很多船是在遣散外國師匠的情況下自行製造的。福州船廠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家新式造船企業,雖然和當時外國的造船技術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這家船廠中蘊含著胡雪岩的一番心血,離不開他積極奔走和籌措資金的功勞。

胡雪岩參與洋務運動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在甘肅成立織呢總局。左宗棠做了陝甘總督以後,在西北地區先後辦過西安機器局、蘭州製造局等軍工企業,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外國的洋呢。當時洋務運動的口號就是“自強”,左宗棠覺得這種洋呢比較輕薄,穿起來輕薄又保暖,於是他決定成立一個織呢總局來生產這種布料。

不久以後,左宗棠把圖樣隨信附上,寄給在上海采運局承辦事務的胡雪岩,並囑咐胡雪岩說,一定要購置全套織呢、織布火機。胡雪岩在獲得清朝政府批準以後,就按左宗棠的指示,在上海此類洋行接洽購機事宜。胡雪岩還特地聘請這些洋行的技術人員去安裝機器並傳授技藝。

機器安裝完畢,運到蘭州耗時五個月。這中間的事情,也是由胡雪岩全權負責。抵達蘭州後不久,機器就開始投入到織呢生產之中。這家織呢總局也是洋務運動中最早的一家官辦輕工企業。

左宗棠到新疆以後,才發現新疆地區幹旱缺雨,灌溉莊稼都是用渠水。但是因為渠少,莊稼灌溉不及時,所以左宗棠決定開挖渠道。西北大旱以後,左宗棠令胡雪岩尋找一種國外開渠機器。胡雪岩四處尋訪,並向德國購買了這樣一種機器,帶著技術人員來到新疆涇源工地,開鑿挖渠。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胡雪岩幫助左宗棠完成了一個創舉:引進機器,在古樸荒涼的西北高原成功地開挖了河渠。

除此之外,左宗棠還和胡雪岩商量在文殊山試著開采金礦。而開采機器一樣由胡雪岩負責去采購和運輸。左宗棠決定在新疆開展蠶桑等農業,胡雪岩便尋覓熟悉養蠶、種桑人員和一批種田能手,把他們送往新疆,向當地百姓傳授技藝。

從上述這些事務中可以看出,每進行一項建設,都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大量的人力。整個洋務運動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左宗棠是一個代表人物,自然需要在洋務運動中參與很多事情。而參與這些事情所需要的資金都是由胡雪岩來想辦法處理的。在上海成立的采辦局就是給胡雪岩用來籌措資金的。

左宗棠在洋務運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雖然終究沒能夠改變清朝政府的境遇,但是把一些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引入了落後的國家。而在左宗棠的背後,胡雪岩一直默默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可以說,左宗棠之所以能夠取得那樣的成就,最終離不開胡雪岩的一份功勞。如果沒有胡雪岩提供的強大資金支持,這些事情都無從辦起。

從這一場洋務運動上可以看出,胡雪岩的心中裝著整個國家。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和意念,胡雪岩不可能去做這些事情。之所以盡心盡力地去辦理這些事情,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對左宗棠的支持,另一個原因就是他作為一個商人的社會責任感。

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胡雪岩作為一個商人,做生意才是他的本行。他完全可以不顧及這些事情,不給自己增加這些難題,一心一意地做生意,但是因為社會責任感,他一次又一次地替左宗棠挑起了重擔,解決了難題。

從胡雪岩的成功經驗裏可以看出,一個商人最終取得成就還是需要有家國、責任這些概念。一個沒有大觀念的人,最終隻能做營營役役的商界小人物,如果想讓自己的事業攀上高峰,心懷天下是必要的。

終獲成就,成為紅頂商人

胡雪岩的一生風光異常。他在生意場上的成就,在當時沒有幾個人能匹敵。他經營錢莊生意,聯合絲商銷洋莊,開設胡慶餘堂,公濟典當行等,在商場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時,還因為結交到左宗棠這樣的朝廷大員,開始為國家效力。

胡雪岩為洋務運動的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因為這一點,左宗棠曾經不止一次地在奏折中向朝廷申報胡雪岩的功勞,於是胡雪岩被破格提升為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在那個時候,這就是無上的榮耀。

封建社會,等級觀念本來就十分嚴重,商人是最下層的階級。按清朝慣例,在乾隆年間,曾經有鹽商戴過紅頂子,而又戴紅頂,又穿黃馬褂的人,在曆史上隻有胡雪岩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