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給父母多一些陪伴的時間(1 / 2)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後悔,總是在不可改變的時候;珍惜,一定是要在來得及的時候。小孩子的哭聲總是會比父母的歎息,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疼惜。你一定不會忘記孩子上學、放學時間,卻容易忽略老爸老媽每天盼你回家的殷切,任何物質都彌補不了那精神的寂寞與孤單。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上天留給老爸老媽的時間也一點點的減少,我們最應該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多留一點時間給父母。

有這麼一件真實的故事:

一名老教授退休後,跟老妻過著悠閑的生活,他們惟一的女兒,在另外一個城市生活。一天夜晚,朦朧間他感覺床濕濕的,是老妻尿床了。他推了推妻子,發覺她已經沒反應了,妻子就這樣走了。

處理完妻子的後事,他將花草贈給鄰居,然後,立遺囑。在一個月圓的晚上,就在他打開一瓶安眠藥瓶蓋的時刻,電話響了起來。

他拿起電話筒,熟悉的聲音傳來:爸爸,我在機場,我好想陪陪你。他猛然醒覺。

老教授告訴朋友說:最有效防止自殺的不是學術修養,不是心理醫生,不是豐富財富,原來是一種簡簡單單的被愛感覺。

有一天,幾位好朋友聚會,突然被一位好友的話感動:一天24個小時,除了自己用,都分給了工作和玩樂,什麼時候分過一點給父母呢?

是啊,我們總是借口自己很忙,實在找不出時間去關心父母。也許,直到隻有失去時才後悔原來沒有珍惜。以前的一個同事曾經告訴我,他的老父親去世後,他是多麼後悔,沒有在父親有生之年多一點時間陪陪他,可是現在再也沒有機會了。這種失去後不再來的教訓,其實已經很多很多,但是我們似乎總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快就忘記了這種教訓。

忙碌奔波的人們為生活奮鬥,不得不以犧牲與家人朋友共處的時間為代價。但是,這種淘汰了溫情的奮鬥最後要的到底是什麼呢?工作、應酬、玩樂,占據了我們8小時睡眠之外的所有時間,最終,我們也許都會後悔當初為什麼不拿出一點點時間和父母分擔喜憂。曾經在《讀者》上讀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非常愛家的女士每天都拿出較好的餐具準備晚餐。鄰居問她是不是天天總有客人到她家做客。她笑笑說:父母大人是我最想善待的客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如此重視父母的感情呢?我們似乎總在向父母索取,物質和精神上,都隻是索取,難得回報,我們忘記了用心嗬護最應該珍惜的感情。

最近有一位同事母親不幸去世了,他剛給母親辦完後事,從老家回來後有些憤憤不平。因為母親在最後時刻改了遺囑,把一部分遺產給了最近兩年一直照顧她的保姆。怎麼會這樣呢?

原來他母親兩年前不幸患了癌症,先後住了4次院,進行了2次大手術,可以說他母親這兩年都是在與病魔進行鬥爭中度過的。他由於與母親分別在兩個省,而且他正好遇到事業的轉折期,於是就很少回去陪母親,隻是在經濟上給予母親支持,他出錢給母親請了一位保姆。

隨著他母親病情的加重,老人家越來越希望兒子能夠來陪陪她,給她親情的力量。春節母親就盼望著他能夠回去,可是他剛買了新房子,要裝修。春節過後母親就住進了醫院,並且病情開始惡化。母親天天盼兒子在她人生最後時刻能夠多陪陪她,可是兒子正好麵臨著班子調整,他很可能當領導,於是又沒有回來。而這位保姆把他母親當成了自己的母親來照顧,在他母親大小便失禁時,她依然精心照顧,喂藥、擦身,真可謂無微不至。為此他母親去世前兩天,便改了遺囑,把一部分遺產留給了保姆,感謝她在她人生最艱苦和最後時刻給予她的關心與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