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粗暴對待會使孩子留下陰影(1 / 1)

如今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不可謂不盡心;然而,卻在努力為孩子打拚的同時,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人,有柔弱的心靈,需要嗬護和疼愛。父母的打罵和粗暴對待,換來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一個教育家曾經留下這麼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學會了嫉妒。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

後來,又有人根據這段著名的家庭教育名言,補充了下麵的幾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

話雖然不多,卻在平淡中道出了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深刻影響。好多父母都是為著孩子能有健康的體魄,將來能出人頭地等角度出發,為孩子性甘情願的付出,努力打拚,為孩子創造著舒適良好的環境和優越的物質基礎。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不可謂不盡心;然而,這樣的父母難免急功近利,在努力為孩子打拚的同時,也對他們過於嚴格要求,殊不知,孩子的心智是需要一段過程來發展的,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要像對待朋友一樣的維護和嗬護的。在這個愉快的發展過程中,你的孩子會快速地、輕鬆地、健康地達到你意想不到的高度的。

就拿孩子的成績來說,很多父母相信嚴壓下能出成績。確實,小孩子在嚴格要求下能出好的成績,但是他們的心理常常是超負荷的,壓抑的,長期得不到渲泄的。這樣的小孩子,即使以後能出人頭地了,事業有成了,他的心胸是狹隘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處人,處事常常是抱怨,猜測,陰暗的,極端的,從來就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看問題。除非他有社會背景,否則,難以再有更好的發展的。原因很簡單,小時候的父母常常就是簡單看成績,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打罵,但看下次的成績。好多父母是簡單的看待分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到時,隱患終究會體現出來的。

央視12套《心理訪談》節目中來了一家子,爸爸媽媽和7歲的女兒。媽媽總覺得女兒動作慢,對女兒橫豎看不順眼,於是經常打罵孩子,發展到後來,每天都要打女兒。可能媽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不正常,於是想到了央視的這檔節目。女兒看上去是個非常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問她媽媽為什麼要打她,她一邊怯怯的看著媽媽,一邊不好意思地說是自己表現不好,老說媽媽不喜歡聽的髒字;再問媽媽,媽媽說不是髒字,而是沒意思的話。看那7歲的女兒,滿臉是對媽媽的討好。心理學家李先生拿出一張紙,讓女孩畫出她心目中的爸爸和媽媽。她三下兩下就畫好了。畫上的媽媽沒有耳朵、眼睛很小;爸爸則手牽一條小狗狀的小動物。問她為什麼媽媽是那樣的形象,女兒回答說希望媽媽看不見也聽不見她的壞行為;而爸爸牽著的動物,就是她自己,顯然,她希望得到爸爸的愛和保護。後來,女兒暫時離開節目錄製現場,主持人和心理學家開始對爸爸媽媽提問。問媽媽為什麼要打女兒,媽媽說不希望女兒長大後變成象爸爸那樣的人。那媽媽眼中的爸爸又是怎 的呢?——就是那種打開櫃子、抽屜從來不知道關上的;有次女兒生病,媽媽讓爸爸出門買藥,特別關照不要買利君沙,因為女兒過敏。後來,爸爸買藥回來了,媽媽一看,是整整一袋子利君沙!爸爸不打罵女兒,回家來也會抱抱女兒,但一轉眼就去沙發上看報紙了。原來,問題的症結在爸爸這裏!爸爸是一個不大動聲色的男人,媽媽對爸爸有意見,但又缺乏溝通,所以就把怨氣發泄在女兒身上了。

雖然媽媽經常打罵自己,但電視裏那個小女孩,依然表現出對媽媽的無限依戀,說話時臉基本衝著媽媽,看媽媽的反應。好可怕呀,爸爸的冷漠導致了媽媽的粗暴。在孩子成長初期,一般都對媽媽的依戀超過對爸爸,而爸爸的角色一般是保護神。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不能用冷 和粗暴對待他們。

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的父母在嚴格要求的同時,就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人,有柔弱的心靈,需要嗬護和疼愛。父母的打罵和粗暴對待,換來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陰影。隻有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好好的認真溝通,才有可能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