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笑佛常伴,學會欣賞世界(2)(2 / 3)

然而,慧忠的言詞卻令便殿上的魚朝恩氣憤不已。魚朝恩自負精通佛法,卻沒見過慧忠這樣談吐機敏的佛門人物。他心想:慧忠名為高僧,卻靠賣弄口舌取悅於人,莫不是欺世盜名之徒吧?他也想當眾賣弄自己的學問,便昂首闊步來到慧忠跟前問道:“請問禪師,佛法所謂的無明是什麼①?無明從何而起?你既是當世名僧,對這個問題自該有些心得。”

魚朝恩的問話內含譏諷之意,慧忠豈能聽不出來?他便回答說:“人快死的時候,滿臉衰相畢現,這時即便是奴才也會問學佛法了。”

魚朝恩一聽慧忠竟敢侮罵自己,不禁大怒。慧忠卻微微一笑道:“大人,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從此而起的。”

禪宗向以言詞機敏鋒利著稱,魚朝恩在與慧忠論法之前,曾親自見過他與太白山人的對答,按理說魚朝恩應該對慧忠有了充分了解,應像太白山人那樣哈哈一笑了事。可是他不,他沒有太白山人那麼寬廣的胸懷,他隻知道不能允許別人侮辱自己。在他看來,自己一位堂堂朝廷命官,舉足輕重的人物,焉能被一個小小的和尚所辱?自己的權勢、威嚴哪裏去了!魚朝恩越想越氣,遂高聲叫罵:“好你個和尚,竟敢侮辱我,天下大事沒有不聽我的,我看你是活到頭了!”

這話被代宗聽在耳裏,非常不快,便有了殺魚朝恩之心。後來,他果然被代宗設計擒殺,這倒應了慧忠所說之言了。

為人處世應該謙虛謹慎,豁達寬容;切忌心胸狹窄,爭強鬥盛,不然就很容易貽害自身。

心外無法,一切現成

雪停之後,文益前來告辭。桂琛禪師把他送到了寺門口,說道:“你平時常說‘三界由心生,萬物因識起’。”他指著院中的一塊石頭,繼續說:“你且說說,這塊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文益:“在心內。”桂琛:“一個四處行腳的出家人,為什麼要在心裏頭安放一塊大石頭呢?”文益被窘,一時語塞,無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羅漢桂琛禪師請教難題。

一個多月來,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羅漢桂琛都對他的見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盡辭窮,羅漢桂琛才告訴他:“若論佛法,一切現成。”這一句話,使文益恍然大悟。這就是說,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心裏有塊石頭,也是自然存在的,並不加重你的負擔。

文益於此得到很大啟發,後來到處傳播此說。他的門下德韶曾寫了一首偈呈與他看: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文益看了很為稱賞,說:“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此偈的內容,也是“一切現成”的意思:學禪達到頂峰,當然與人間不同,但由於心外無法,則隨處都可以見到青山(禪境)。

處處皆是禪,不需離開人間去找。也就是不待安排,隨處即是。幸福也是一樣的,隻要我們不把幸福寄托在某些外在的東西上,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不受到影響,就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鋸斷繩子

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裏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閑扯,冷不防地問了一句:

“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裏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烈,也被放上馬鞍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所謂的真正幸福人生,就是要擺脫那些無形的繩子,名利、貪欲、嫉妒、褊狹都是繩。擺脫了這些,快樂幸福的生活也就在你的身邊了。

感受生命的本意

少年時,雪峰義存遍訪名師卻一直都沒有悟道。後來,他聽說要四處行腳,感受生命的本意才能悟道,就和岩頭師兄一起四方雲遊。這一天,當他們行到孤峰山上時,大雪封住了路,隻能停下來。

岩頭在草鋪上高臥酣睡,全不顧屋外情景。雪峰義存則坐在蒲團上參禪悟道,早晚不懈。

過了幾天,他看到師兄依然故我,很是不滿,就去推他。岩頭也沒什麼反應,有時睡眼惺忪地看一下,又呼呼睡去了。義存抱怨道:“和這睡漢一起行腳真是倒黴,外麵這麼大的雪阻路,他居然還有心情睡覺。”說完,又盤膝坐下來。

突然,義存聽到岩頭一聲大喝,問他道:“你整天打坐參禪,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