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
相傳當年晉獻公娶了兩個夫人,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申生,另一個叫重耳。不久他又娶了兩個妃子,生了二子,名叫奚齊、卓子。
晉獻公到了晚年十分昏庸糊塗,他為了討好年輕的妃子,打算把小兒子立為太子,殺了太子申生。重耳得知消息,嚇得立即命仆人收拾行李,和自己那班人沒命地逃命。這幫“難民”想到齊國避難,途中得經過衛國。衛國的君王衛文公認為重耳是個倒黴的太子,又何必招待他呢!就命管城門的不可放這個人進城,重耳氣得鼻子冒煙,卻也無可奈何。
一行人就這樣有一頓沒一頓好容易到了齊國。齊桓公大擺酒席為他們接風,每日都是酒席相迎,倒也舒坦。可是好景不長,齊桓公死了,齊國內外起了動亂,他隻得又去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對他們十分友好,重耳等人非常感謝。過了些日子,宋襄公因打仗負傷身亡。他們便又離開宋國,到了鄭國。鄭國國君認為重耳在外流浪了數年還不回國,一定沒出息,因此理都不理,他們隻好忍氣吞聲繼續往前走。到了楚國,楚成王把重耳當作貴賓相待。沒幾天,楚成王和重耳便成摯友了。
有一天,楚成王對重耳說:“秦穆公派人到這兒,請公子到他那兒去,他有心幫公子複國。”重耳聽了千恩萬謝,拜別了楚成王,上路到秦國去了。原來,秦穆公幫夷吾做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晉惠公。晉惠公忘恩負義,反倒發兵攻打秦國,可打了個大敗仗,自己當了俘虜,因此他決定扶公子重耳為國君。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出動大軍,親率百裏奚、公子縶、公孜持等人護送重耳回到晉國。上船時,隨從把吃剩下了的冷飯、鹹菜,穿過的舊衣服、破鞋子和破襪子等等,全搬上了船。公子重耳一瞧,哈哈大笑。對隨從說:“你們也太小家子氣了,現在我回國去做國君,要什麼有什麼,這些破破爛爛的還要它幹嘛?”隨從聽了也覺得可笑。重耳說著要手下的人把這些破東西撇在岸上。
隨從親信狐偃瞧他們未得富貴,先忘貧賤,全變成富貴人的派頭了,就拿著秦穆公送給他的白玉,跪在重耳麵前說:“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內有文武大臣,外有秦國,我很放心。我想留在這兒,做您的外臣,奉上這塊白玉,以表心意。”
重耳愣住了,他說:“我全靠你們的幫助,才有今日,咱們在外吃了十九年的苦,現在回國,有福同享,你怎麼說不回去了呢?”狐偃說:“以前公子在患難中,我也許多少有點兒用處。現在公子回去做國君,情況變了,我就好比那些舊衣破鞋,還帶去有什麼用呢?”重耳聽了不禁紅了臉,覺得心裏很不好受,直怪自己得意忘形,存著享樂的念頭。他流著淚向狐偃認了錯,吩咐手下人把那些破爛的東西全部帶上船來。
重耳等人過了黃河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國君逃了,晉國文武百官迎接公子重耳,立他為新君,就是晉文公。
物質的貧困隻是一時的,但心理的貧困卻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無論是什麼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常樂觀的心,不妄自菲薄,不盲目驕傲,做好當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