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地理誌》雲,吳嶽在扶風岍縣西,古文以為岍山,岐山在美陽縣西北,荊山在懷德縣。三山皆在雍州。

逾於河。此謂梁山龍門西河。

[疏]傳“此謂”至“西河”正義曰:“逾於河”謂山逾之也。此處山勢相望,越河而東,故雲此謂龍門西河,言此處山不絕,從此而渡河也。

壺口、雷首,至於太嶽。三山在冀州。太嶽,上黨西。

[疏]傳“三山”至“黨西”正義曰:《地理誌》雲,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雷首在河東蒲阪縣南,太嶽在河東彘縣東。是“三山在冀州”。以太嶽東近上黨,故雲“在上黨西”也。

厎柱、析城,至於王屋。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厎,之履反。柱如字,韋知父反,又知女反。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疏]傳“此三”至“東行”正義曰:《地理誌》雲,析城在河東濩澤縣西,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地理誌》不載厎柱。厎柱在太陽關東,析城之西。從厎柱至王屋,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也。

大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百川經此眾山,禹皆治之,不可勝名,故以山言之。行,戶剛反,又如字。滄音倉。勝音升。

[疏]傳“此二”至“言之”正義曰:《地理誌》雲,大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恒山在常山上曲陽縣西北。大行去恒山太遠,恒山去碣石又遠,故雲“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言山傍之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

又解治水言山之意,“百川經此眾山,禹皆治之,川多不可勝名,故以山言之”也。謂漳、潞、汾、涑在壺口、雷首、太行,經厎柱、析城,濟出王屋,淇近大行,恒、衛、滹沲、滱、易近恒山、碣石之等也。

西傾、朱圉、鳥鼠,西傾、朱圉在積石以東。鳥鼠,渭水所出,在隴西之西。三者雍州之南山。傾,窺井反。圉,魚呂反。

[疏]傳“西傾”至“南山”正義曰:《地理誌》雲,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朱圉在天水冀縣南。言“在積石以東”,見河所經也。

《地理誌》雲,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渭水所出,在隴西郡之西。是三者皆雍州之南山也。

至於太華。相首尾而東。華如字,又戶化反。

[疏]傳“相首尾而東”正義曰:《地理誌》雲,太華在京兆華陰縣南。鳥鼠東望太華太遠,故雲“相首尾而東”也。

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四山相連,東南在豫州界。洛經熊耳,伊經外方,淮出桐柏,經陪尾。凡此皆先舉所施功之山於上,而後條列所治水於下,互相備。陪音裴;陪尾,山名;《漢書》作“橫尾”。列如字,本或作別,彼列反。

[疏]傳“四山”至“相備”正義曰:《地理誌》雲,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嵩高山在穎川嵩高縣,古文以為外方山。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橫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是四山接華山而相連,東南皆在豫州界也。凡舉山名,皆為治水,故言水之所經,“洛出熊耳,伊經外方,淮出桐柏,經陪尾”。導山本為治水,故雲“皆先舉所施功之山於上,而後條列所治水於下,互相備”也。

導嶓塚,至於荊山。漾水出嶓塚,在梁州,經荊山。荊山在荊州。漾,羊尚反。

[疏]傳“漾水”至“荊州”正義曰:下雲:“嶓塚導漾”,梁州雲“岷、嶓既藝”,是嶓塚在梁州也。荊州以荊山為名,知“荊山在荊州”也。

內方,至於大別。內方、大別,二山名。在荊州,漢所經。

[疏]傳“內方”至“所經”正義曰:《地理誌》雲,章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

《地理誌》無大別。鄭玄雲:“大別在廬江安豐縣。”杜預解《春秋》雲:“大別闕,不知何處。”或曰大別在安豐縣西南,《左傳》雲,吳既與楚夾漢,然後楚“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然則二別近漢之名,無緣得在安豐縣。如預所言,雖不知其處,要與內方相接,漢水所經,必在荊州界也。

岷山之陽,至於衡山。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經,在荊州。

[疏]傳“岷山”至“荊州”正義曰:其下雲“岷山導江”,梁州“岷、嶓既藝”,是岷山在梁州也。

《地理誌》雲,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上言“衡陽惟荊州”,是“江所經,在荊州”也。

過九江,至於敷淺原。言衡山連延過九江,接敷淺原。言“導”從首起,言“陽”從南。敷淺原,一名博陽山,在揚州豫章界。

[疏]傳“言衡”至“章界”正義曰:“衡”即橫也,東西長,今之人謂之為嶺。東行連延過九江之水,而東接於敷淺原之山也。經於岍及嶓塚言“導”,岷山言“陽”,故解之“言‘導’從首起,言‘陽’從南”,言岷山之南至敷淺原,別以岷山為首,不與大別相接。由江所經,別記之耳,以見岷非三條也。

《地理誌》豫章曆陵縣南有博陽山,古文以為敷淺原。

導弱水,至於合黎,合黎,水名,在流沙東。弱,本或作溺。合如字。黎,力兮反,馬雲:“地名。”

[疏]“導弱水”正義曰:此下所導,凡有九水,大意亦自北為始。以弱水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水雖在河南,水從雍、梁西界南入南海,與諸水不相參涉,故又次之。四瀆江、河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也。漢入於江,故先漢後江。其濟發源河北,越河而南,與淮俱為四瀆,故次濟,次淮。其渭與洛俱入於河,故後言之。計流水多矣,此舉大者言耳。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水、黑水、沇水不出於山,文單,故以“水”配。其餘六水,文與山連,既係於山,不須言“水”。積石山非河上源,記施功之處,故雲“導河積石”,言發首積石起也。漾、江先山後水,淮、渭洛先水後山,皆是史文詳略,無義例也。

又淮、渭、洛言“自某山”者,皆是發源此山,欲使異於導河,故加“自”耳。鄭玄雲:“凡言‘導’者,發源於上,未成流。凡言‘自’者,亦發源於上,未成流。”必其俱未成流,何須別“導”與“自”?河出昆侖,發源甚遠,豈至積石,猶未成流而雲“導河”也?傳“合黎”至“沙東”正義曰:弱水得入合黎,知“合黎”是水名。顧氏雲:“《地說書》合黎,山名。”但此水出合黎,因山為名。鄭玄亦以為山名。

《地理誌》張掖郡刪丹縣,桑欽以為導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張掖郡又有居延澤,在縣東北,古文以為流沙。如《誌》之言,酒泉郡在張掖郡西,居延屬張掖,合黎在酒泉,則流沙在合黎之東,與此傳不合。案經弱水西流,水既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當如傳文合黎在流沙之東,不得在其西也。

餘波入於流沙。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溢音逸。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

[疏]傳“黑水”至“南海”正義曰:《地理誌》益州郡計在蜀郡西南三千餘裏,故滇王國也。武帝元封二年始開為郡。郡內有滇池縣,縣有黑水祠,止言有其祠,不知水之所在。鄭雲:“今中國無也。”傳之此言,順經文耳。案酈元《水經》:“黑水出張掖(又鳥)山,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張掖、敦煌並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河自積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施功發於積石,至於龍門,或鑿山,或穿地以通流。

[疏]傳“施功”至“通流”正義曰:河源不始於此,記其施功處耳,故言“施功發於積石”。

《釋水》雲“河千裏一曲一直”,則河從積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於龍門,計應三千餘裏。龍門厎柱,鑿山也。其餘平地,穿地也。“或鑿山、或穿地以通流”,言自積石至海皆然也。

《釋水》雲:“河出昆侖虛,色白。”李巡曰:“昆侖,山名。虛,山下地也。”郭璞雲:“發源高處激湊,故水色白。潛流地中,受渠眾多,渾濁,故水色黃。”《漢書-西域傳》雲:“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於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去玉門、陽關三百餘裏,廣袤三四百裏。其水停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郭璞雲:“其去昆侖,裏數遠近未得詳也。”

南至於華陰,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東至於厎柱;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在西虢之界。見,賢遍反。虢,寡白反。

又東至於孟津,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湊,古今以為津。孟津,如字。洛北,地名。湊,七豆反。

[疏]傳“孟津”至“為津”正義曰:“孟”是地名,“津”是渡處,在孟地致津,謂之“孟津”。傳雲“地名”,謂“孟”為地名耳。杜預雲:“孟津,河內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常以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來呼為武濟。”

東過洛汭,至於大伾;洛汭,洛入河處。山再成曰伾。至於大伾而北行。伾,本或作岯,音丕,又皮鄙反;徐扶眉反,又敷眉反;韋音嚭;郭撫梅反,字或作。

[疏]傳“洛汭”至“北行”正義曰:“洛汭,洛入河處”,河南鞏縣東也。

《釋山》雲:“再成英,一成岯。”李巡曰:“山再重曰英,一重曰岯。”傳雲“再成曰岯”,與《爾雅》不同,蓋所見異也。鄭玄雲:“大岯在修武武德之界。”張揖雲:“成皋縣山也。”《漢書音義》有臣瓚者,以為:“脩武武德無此山也。成皋縣山,又不一成,今黎陽縣山臨河。豈不是大岯乎?”瓚言當然。

北過降水,至於大陸;降水,水名,入河。大陸,澤名。降如字,鄭戶江反。

[疏]傳“降水”至“澤名”正義曰:《地理誌》雲,降水在信都縣。案班固《漢書》以襄國為信都,在大陸之內。或降水發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故得先過降水,乃至大陸。若其不爾,則降水不可知也。鄭以“降讀為降下江反,聲轉為共,河內共縣,淇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縣入河。北近降水也,周時國於此地者惡言降水,改謂之共”。此鄭胸臆,不可從也。

又北播為九河,北分為九河,以殺其溢,在兗州界。殺,所界反。溢,字又作隘,於賣反。同為逆河,入於海。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於渤海。皆禹所加功,故敘之。渤,蒲兀反。

[疏]傳“同合”至“敘之”正義曰:傳言九河將欲至海,更同合為一大河,名為逆河,而入於渤海也。鄭玄雲:“下尾合,名為逆河,言相向迎受。”王肅雲:“同逆一大河,納之於海。”其意與孔同。

嶓塚導漾,東流為漢;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

[疏]傳“泉始”至“漢水”正義曰:傳之此言,當據時人之名為說也。

《地理誌》雲,漾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為漢水。不言中為沔水。孔知嶓塚之東、漢水之西而得為沔水者,以禹治梁州,入帝都白所治,雲“逾於沔,入於渭”,是沔近於渭,當梁州向冀州之路也。應劭雲:“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縣為夏水,過江夏郡入江。”既雲“江別”,明與此沔別也。依《地理誌》,漢水之尾變為夏水,是應劭所雲沔水下尾亦與漢合,乃入於江也。

又東為滄浪之水;別流在荊州。浪音郎。

[疏]傳“別流在荊州”正義曰:傳言“別流”,似分為異水。案經首尾相連,不是分別,當以名稱別流也。

又上在梁州,故此雲“在荊州”。

過三澨,至於大別,三澨,水名,入漢。大別,山名。澨,市製反。南入於江。觸山回南,入江。觸,《切韻》尺玉反。東彙澤為彭蠡,彙,回也。水東回為彭蠡大澤。彙,徐胡罪反,韋空為反。東為北江,入於海。自彭蠡江分為三,入震澤,遂為北江而入海。

[疏]傳“自彭”至“入海”正義曰:揚州雲:“三江既入,震澤厎定”,孔為“三江既入”,入震澤也,故言江自彭蠡分而為三江,複共入震澤。出澤又分為三,此水遂為北江而入於海。鄭玄以為:“‘三江既入’,入於海,不入震澤也。”孔必知入震澤者,以震澤屬揚州,彭蠡在揚州之西界,今從彭蠡有三江,則震澤之西三江具矣。今雲“三江既入”,繼以“震澤厎定”,故知三江入震澤矣。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澤,震澤之東別有鬆江等三江。案《職方》揚州“其川曰三江”,宜舉州內大川,其鬆江等雖出震澤,入海既近,《周禮》不應舍岷山大江之名,而記鬆江等小江之說。山水古今變易,故鄭雲既知今,亦當知古,是古今同之驗也。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江東南流,沱東行。沱,唐河反。

[疏]傳“江東”至“東行”正義曰:以上雲“浮於江、沱、潛、漢”,其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東南流,而沱東行”。

又東至於澧,澧,水名。澧音禮。

[疏]傳“澧,水名”正義曰:鄭玄以此經自“導弱水”已下,言“過”言“會”者,皆是水名,言“至於”者或山或澤,皆非水名,故以“合黎”為山名,“澧”為陵名。鄭玄雲:“今長沙郡有澧陵縣,其以陵名為縣乎?”孔以“合黎”與“澧”皆為水名,弱水餘波入於流沙,則本源入合黎矣。合黎得容弱水,知是水名。

《楚辭》曰:“濯餘佩兮澧浦”是,“澧”亦為水名。

過九江,至於東陵;江分為九道,在荊州。東陵,地名。

[疏]傳“江分”至“地名”正義曰:九江之水,禹前先有其處。禹今導江,過曆九江之處,非是別有九江之水。

東迆北會於彙;迆,溢也。東溢分流,都共北會為彭蠡。迆,以爾反,馬雲靡也。

[疏]傳“迆溢”至“彭蠡”正義曰:“迆”言靡迆,邪出之言,故為溢也。東溢分流,又都共聚合,北會彭蠡,言散流而複合也。鄭雲“東迆者為南江”,孔意或然。“至”之與“會”,史異文耳。

東為中江,入於海。有北,有中,南可知。

[疏]傳“有北,有中,南可知”正義曰:《地理誌》雲,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無湖縣西東至會稽陽羨縣東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入於海。

導沇水,東流為濟,泉源為沇,流去為濟,在溫西北平地。沇音兗,又以轉反。

[疏]傳“泉源”至“平地”正義曰:《地理誌》雲,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內武德縣入河。傳言“在溫西北平地”者,濟水近在河內,孔必驗而知之。見今濟水所出,在溫之西北七十餘裏,溫是古之舊縣,故計溫言之。

入於河,溢為滎;濟水入河,並流十數裏,而南截河。

又並流數裏,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數,色主反,下同,一本作十所。

[疏]傳“濟水”至“東南”正義曰:此皆目驗為說也。濟水既入於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濁濟清,南出還清,故可知也。

東出於陶丘北,陶丘,丘再成。陶音桃。

[疏]傳“陶丘,丘再成”正義曰:《釋丘》雲:“再成為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雲:“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誌》雲,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

又東至於菏;菏澤之水。

又東北,會於汶;濟與汶合。

又北東入於海。北折而東。折,之設反。導淮自桐柏,桐柏山,在南陽之東。

[疏]傳“桐柏”至“之東”正義曰:《地理誌》雲,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

《水經》雲:“出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胎簪蓋桐柏之傍小山,傳言南陽郡之東也。

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與泗、沂二水合,入海。

[疏]傳“與泗”至“入海”正義曰:《地理誌》雲,沂水出泰山蓋縣,南至下邳,入泗。泗水出濟陰乘氏縣,至臨淮雎陵縣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入淮耳。以沂水入泗處去淮已近,故連言之。

導渭自鳥鼠同穴,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名山曰鳥鼠,渭水出焉。

[疏]傳“鳥鼠”至“出焉”正義曰:《釋鳥》雲:“鳥鼠同穴,其鳥為鵭,其鼠為鼵。”李巡曰:“鵭鼵鳥鼠之名,共處一穴,天性然也。”郭璞曰:“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鵭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縣有鳥鼠同穴山。

《尚書》孔傳雲‘共為雄雌’,張氏《地理記》雲‘不為牝牡’。”璞並載此言,未知誰得實也。

《地理誌》雲,隴西首陽西南有鳥鼠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縣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裏。

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灃水自南,涇水自北而合。灃音豐。

又東過漆沮,入於河。漆沮,一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翊,與職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