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心靈的成長與內心的平靜(1)(1 / 2)

隻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到的。

—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裏(Antoine de Saint-Exupery)

心靈的成長與相互理解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曆史中胸懷大誌的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沒有任何外來文 化的輸入和影響的情況下(通常指距離本國比較遠的文 化),在每一種文化、社會和文明中,精神傳統都能夠自然地形成並發展。

我們似乎都希望與那些比自己更崇高更偉大的事情聯係在一起。這種發自內心的驅動力似乎是自然而又平常的,通常情況下是不需要任何引導和指示的。人類曆史上偉大的神秘主義者和心靈導師是指那些教導人們如何滿足這種渴求的人。

所有關於心靈成長的問題都是複雜而又充滿爭議的。

每一個信仰宗教或者教派的人都堅信其關於上帝或更高等級力量的思想是正確的,而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錯誤的或者是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誤導性。

人類曆史上最可怕的戰爭就是宗教戰爭,人們因為教義、信條或者對各自信仰的不同解釋而發動戰爭。由於大多數宗教宣揚的都是上帝的仁慈、憐憫和理解,所以我們會對那些以上帝之名進行的,或者是已經進行的事情感到驚訝。

我研究精神傳統這個問題已經30多年了。我堅信心靈的成長是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崇高和最重要的發展形勢。如果理解正確,心靈的成長是實現平靜、繁榮、幸福和個人滿足的關鍵。

大約在公元前325年,亞裏士多德完成了《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的寫作,這部著作對人類狀況做出了最為精辟的闡述。他從觀察人類對幸福的渴望開始研究,並得出了如下結論:如何實現幸福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895年,來自奧地利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他得出的“快樂原則”這一基礎結論來源於2000多年以前的亞裏士多德。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即向往舒適,遠離痛苦—包括肉體、精神、財務在內的所有痛苦。

現代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在人類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由意識到某種形式的不滿而激發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在沒有感到不滿的情況下,人是不會產生任何行為的,他仍然會處於滿足的狀態。

人類行為最主要的驅動力產生於不滿意、不知足、不舒服或者不幸福。當人們發現用一種更好的狀態可以消除他的不幸福和不滿時,行為就產生了。然後,人們就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開始行動。然而,人們的行為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總之,人類所有行動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獲得比現在更高的幸福感。

人類的最高境界

人類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內心的平靜。實際上,你可以運用你的幸福指數和內心的平靜程度,以及你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感覺,在任何時間衡量自己的生活是否成功。

當你感覺到內心處於完全的滿意和滿足的狀態時,你就實現了內心的平靜。隻有當你遵循著自己的直覺、內心的聲音,並且感覺你的所作所為是完全正確的時候,才會實現真正的內心的平靜。

沒有人能夠決定哪些東西才能使其他的人幸福。由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他們各自的需求和願望是受到不同的目標和結果的激發而形成的。我們每個人隻能夠決定能讓自己感覺幸福的東西。要想確定能夠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東西,我們隻有傾聽內心的聲音,並遵循著它所指引的方向。

所有的宗教傳統似乎都有著一係列相同的簡單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有一種愛著我們、知道我們、理解我們和希望我們完美的更高級的力量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