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中,強弱都是相對的,弱勢的一方,隻要善於借助敵方的人或物,就能有效改變實力對比,從而達到戰而勝之的目的。
不因小仇壞大事
古人也說:“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千萬不可忘了,反之別人倘若有愧於我們的地方,應該樂於忘記。
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也有一句名言:“我隻記著別人對我的好處,忘記了別人對我的壞處。”難怪卓別林深受大家的歡迎,擁有很多知交!
樂於忘記,對自己的心靈是一種有益的嗬護。“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這種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瘋狂報複,最後害了別人,也毀滅了自己。
樂於忘記是成大事者的一個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樂於忘記,也可理解為“不念舊惡”。人是要有點“不念舊惡”的精神,況且在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麼“惡”。
《三國誌》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時候,曾三次南征張繡,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獲勝,第三次互有勝負,基本上打了個平手。
曹操未能消滅張繡,但張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進攻許都,南邊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在南征中,曹操損失了愛子曹昂、心腹戰將典韋,雖然勝負未分,仇卻結得不小。
後來,曹操接受謀士的建議,先東征呂布,平定了徐州,並打敗了袁術。
公元199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一線對峙。
考慮到袁紹實力強大,曹操認為應該將張繡拉攏過來,共同對付袁紹。至於以前的仇恨,隻好拋在一邊。
這時袁紹為了對付曹操,也派使者來到穰城,約張繡出兵進攻許都,同時還給張繡的謀士賈詡寫了一封親筆信,以聯絡感情。
當時袁紹勢大,張繡打算幫助袁紹,消滅曹操這個宿敵。這時候,多虧了賈詡,他當著眾人對袁紹的使者說:“你回去告訴袁本初,他們兄弟之間尚且不能相容,怎能容得下天下國士呢!”
所謂兄弟不能相容,指的是袁紹、袁術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攻伐的事。
賈詡冷不丁這麼一說,毫無思想準備的張繡不由得大驚失色,脫口而出:“您怎麼這樣說呢?”
但賈詡若無其事,因為他說的是事實。
袁紹的使者隻得動身回冀州複命去了。
事後,張繡私下惶恐不安地問賈詡:“您這樣說,我們今後該怎麼辦呢?”
賈詡的回答又出乎張繡意外:“不如投靠曹公。”
張繡為難地說:“袁強而曹弱,我們又同曹操結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麼行呢?”
賈詡不慌不忙地說:“將軍所說的恰好是我們應當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號令天下,名正言順,從公道出發,我們應當歸附於他。第二,袁紹確實強盛,但我們以不多的一點兵力去歸附他,他肯定不會看重;曹公比較弱小,得到我們這支兵力,他會感到很高興。第三,凡有誌於建立王霸之業的人,肯定不會斤斤計較個人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懷的博大,我看曹公就是這樣一個人。這件事請將軍不必再猶疑。”
賈詡說得入情入理,張繡也就不再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