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技術、人員、物資、設備等都可為我所用,成為我方提升競爭力的要素。
成吉思汗最擅長“以敵製敵”,這是他征服世界的一個大戰略。
幾乎在每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中,成吉思汗都處於劣勢,為什麼大多數情況下又是他以勝利結束呢?一位成吉思汗研究專家分析說:以敵製敵的策略,是他為了改變敵優我劣形勢而采取的諸多措施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奧秘之一。利用敵人的力量打敗敵人,是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訣。
首先,成吉思汗善於借用敵人內部矛盾製敵。
這其中一個重要前提是看到敵人之間的矛盾,比如他利用劄木合、王罕與蔑兒乞人之間的宿怨,利用塔塔兒人與王罕的舊仇,利用劄本合與王罕之間的新隙等等。這是從全局出發,把一切有可能防礙他統一草原的力量都算在“敵人”之內說的。對每一個敵人,他又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如利用劄木合與他下屬的矛盾,利用王罕父子的矛盾。在擴張過程中,他利用金夏之間的矛盾,攻下西夏,從根本上清除了兩國聯合禦敵的可能。
其次,是借用敵人的人力。
蒙古軍隊征服史中最受非議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對被征服民族的態度。所到之處,被征服者要麼被殺,要麼被擄為奴,這與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馳,而其破壞性更是無以複加。但蒙古人靠的就是這種做法。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也不過百萬,用這麼一點兒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夢是什麼?但成吉思汗的軍隊不少反多,原因就在於他的武裝力量是個大磁石,越滾越多。征服了一個地區,把能殺的殺了,婦女擄為己有,兒童撫養長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殺的男丁、士兵則編入軍隊,充當“偽軍”去進攻敵人。
成吉思汗還有更厲害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虜去攻打敵人。攻下一個地方後,把俘虜的百姓放在軍隊前麵,讓這些百姓充當攔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見了自己的同胞都會手軟,不忍下殺手,戰鬥力自然大減。
再次是借用敵人資源和技術。
蒙古軍隊的一個優勢是它的靈活性與機動性,蒙古史學家賈敬顏曾撰文指出過:蒙古人行軍打仗,家屬隨行,根本不發生軍需給養困難——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以能在不長的期間內橫行亞歐的原因之一。
與其他各國軍隊相比,蒙古軍隊無需輜重,無需後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樣,一旦糧草不濟,必敗無疑,行軍打仗,糧草先行,這是中原戰爭的通則。但蒙古人對此不擔心,他們身上帶有原始的“強盜”氣息,以戰養戰是其生存之道。攻下一地之後,由被征服者負責軍隊的糧食、草料供應,吃飽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刺子模的一個城市的居民未戰而降,以為會幸免於禍,但幾天之內先後經過三批蒙古大軍,蒙軍走後,這兒已同廢墟一樣。對蒙古人來說,這種做法既解決了自己的給養問題,也大大地消弱了敵人,使敵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
成吉思汗對於工匠有著令人奇怪的興趣,每戰之後,工匠一個不殺,都帶到大漠,讓他們從事生產。這是因為蒙古生產技術落後,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難為成吉思汗能想出這種辦法來,用最快的方式趕到了時代前沿,不亞於經過了幾次科技革命。
充分利用工匠,保證了蒙古軍武器始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他們不僅有拋石機、連發弩、“火焰噴射器”,還從漢人那學來了火藥技術,改進了火器,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後來的攻城戰中,炮兵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四大發明的火藥技術傳到歐洲,就是蒙古軍隊帶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