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裏,大夥個個點頭稱是,無不佩服曹福的智慧和經驗。
曹福就是憑著自己經驗和智慧,靜靜地觀察,以靜製動,但同時又從別人的“動”中發現問題所在,抓住凶手。
對手有難時不妨拉他一把
當你的對手有難的時候,不要急於落井下石,要從更高的角度審視這個問題,也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你們是屬於一條線的螞蚱。你拆了他的台,可能你自己的台也不穩了。
張之洞和袁世凱都是清末的重臣,有人說張之洞是“有學無術”,袁世凱是“無學有術”。意思是張之洞有學問沒有權術,袁世凱雖然胸無點墨,卻狡詐百端,權術很多。兩人都是實權派人物,一南一北,力撐清朝危局。
但是由於張之洞性格沉著冷靜,袁世凱則性格急躁衝動,性格上的差異,使得時間長了以後,兩人慢慢有了矛盾。
有一次,袁世凱從河南彰德返回天津,專程繞道經漢口到南京,拜訪兩江總督張之洞,他的目的本是為了與張之洞拉好關係。當時張之洞很高興,設宴給袁世凱接風,宴後,又屏退左右,兩人密談了兩個多小時。當袁世凱正談得起勁時,卻突然發現張之洞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倚著椅子的扶手低著頭睡著了。因為張之洞習慣夜裏工作,白天睡覺,這時候支撐不住,不知不覺睡著了。袁世凱隻得悄悄告退,並囑咐仆從不要驚動張大帥。按照當時清朝的製度,袁世凱當時身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凡總督出入轅門均須鳴炮致禮,炮聲一響,張之洞驚醒了,自知失禮,急忙追至下關,向袁世凱表示歉意,相約後會有期。
第二年,張之洞從武昌北上入京覲見時,途經保定,袁世凱率北洋將領和屬官設盛宴款待張之洞,把他奉為上賓,當袁世凱親自率將領屬官舉杯為張之洞祝酒時,張之洞又一次伏案垂首,呼呼大睡,這次使袁世凱大為難堪。因為有眾多的手下在場,所以袁世凱以為張之洞是存心傲慢,故意想讓自己在屬下麵前失去尊嚴,從此對張之洞耿耿於懷。
袁世凱對張之洞,表麵上很尊敬,背地裏則心懷嫉恨,而張之洞雖然越來越覺得袁世凱奸詐陰險,攬權無忌,但張之洞從大局出發,在一些小事上並不與他計較。比如張之洞剛來北京時,居所不定。袁世凱告訴張之洞說他還有一處院落在錫拉胡同,可以借給張之洞居住,於是張之洞就搬到錫拉胡同去住了。可是袁世凱卻暗中吩咐看門的讓他每天都要把來見張之洞的賓客姓名一一報告給自己。張之洞知道這件事後,仍泰然處之,並沒太放在心上。
盡管張之洞和袁世凱之間嫌隙漸生,但張之洞在關鍵時刻還是救了袁世凱一命。
張之洞和袁世凱雖然在朝中地位相當,但由於張之洞城府很深,所以沒有明顯的政敵,處境比較平穩,而袁世凱則因曾出賣過光緒帝,被皇族所深惡痛絕。據說,光緒帝臨死前留下遺詔:對袁世凱“時機一至,立予處斬”。光緒帝之弟載灃任攝政王後,聲言為兄報仇,必誅袁世凱而後快;更重要的是,作為漢官的袁世凱占據軍政外交要津,“權重震主”,為“親貴集團”所不容。這樣,光緒帝、慈禧死後,袁世凱立刻就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了。
張之洞非常明白唇亡齒寒、相輔相成的意義。他雖對袁世凱炙手可熱的驕橫頗覺不快,但他意識到,皇族們“除袁”的真實內蘊是排斥漢宮,所以就對袁世凱有同病相憐之慨。
有一次,隆裕太後召見諸位大臣,載灃在側,太後宣布了袁世凱的罪狀,說當初帝後不和,國政失調,都是袁世凱一人從中挑撥離間所致,所以應該對袁世凱處以極刑,以謝天下。當時諸王大臣都默不敢言,隻有張之洞挺身而出,慷慨陳詞,為袁世凱辯護,他說袁世凱沒有能力離間帝後,而且袁世凱身負帶兵重任,許多軍事重地,也都是他的勢力所在地,處置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災難的發生。張之洞還說,當前皇帝年幼,而時局又很危急,這種情況下不能急著誅殺大臣,否則就會動搖國家的根基。隻要罷了他的官,把他趕出北京就行了。聽了張之洞的話,載灃沒有說話,於是朝廷馬上命令袁世凱回籍“療養”。這種比較緩和的處置,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滿漢勢力的火並。
可以說,在阻止載灃殺袁世凱這件事上,張之洞起了重要的作用。張之洞諫阻殺袁世凱,是從維護清朝政局,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漢滿矛盾考慮,他事後曾對人說:“如果殺了袁世凱,那麼朝廷就等於是給殺官罷吏開了頭,此頭一開,就可能帶來不小的禍患。我不是為袁世凱著想,而是替朝廷打算。”
看問題要從全局考慮,不能被自己的個人恩怨所左右。當你的對手有難的時候,不要急於落井下石,要從更高的角度審視這個問題。你拆了他的台,可能你自己的台也不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