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秘密的運用法則(2)(2 / 3)

從小到大

人們所說的大小,對宇宙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科學角度上說,吸引一個我們認為“很大”的事物,並不比吸引一個我們認為“很小”的事物難多少。因為在宇宙眼裏,每件事情都是輕而易舉的,比如說草,總是可以毫不費力的生長,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這麼神奇。

——鮑勃·道爾

上文論述了運用吸引力法則的三個步驟:第一個是提出“要求”,第二個是“相信”它會實現,第三個是“接收”它已經到來。

第一個步驟裏麵提到,宇宙就像阿拉丁神燈一樣,能滿足人們提出的任何願望。那麼此時,問題可能就出現了,肯定有人會問:“我相信它會實現,我也正感覺它已經到來,可它究竟什麼時候會來呢?一天?一個月?還是一年?”對於這個時間問題,很多人都難以理解。

一般來說,從提出“要求”開始,人們腦海中就會有這樣的認識:這個“要求”比較大,要花點時間;那個“要求”比較小,隻需要幾個小時。其實,這些大小長短的概念對宇宙來說,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熟悉量子物理學和愛因斯坦的理論,就會覺得時間隻是個幻象,眼前的事物並不是一個接著一個發生的,而是同時發生的,由此,你就會認為自己正處於與未來平行的狀態,任何未來你想要的事物,現在已經存在了。

如果這還是難以理解,那麼你就從小事做起吧。

比如說,吸引來一本書。假設你現在需要一本書,你就會將注意力專注在這本書上,心裏會產生與之相關的情境,你就會越來越被它吸引,而它也會吸引你,但實際上,它是憑借吸引力法則借由你、通過你而成為有形的事物的。

再比如,你在電影院看電影,總是擔心看得太晚停車場關門,車開不出來,所以你急切想知道停車場關門的準確時間。這時,吸引你的已不是電影,而是停車場看門的家夥。而停車場呢?它也在吸引你,它的管理員們也在想著車場的消費者:今晚附近影院新片上映,是否應該晚點關門呢?最終,在這種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下,不管是誰促成了這個結果,你都將汽車順利地開回了家。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小“要求”,在大多數人看來都很容易。其實,大“要求”也是如此,跟著小“要求”一樣堅持“相信”下去,“接收”下去,你會發現創造生活、達成理想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

名人鏈接——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與海頓、莫紮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在音樂上的巨大成就來自他無窮的音樂靈感,即使耳朵完全失聰,他也能感受到那些由自己創作、指揮的音樂,是多麼的美妙而偉大。貝多芬的親身經曆讓你不得不相信,“感覺夢想已經實現”之後,吸引力法則便真能使你實現從“感覺”到“實現”的跨越。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樂師,母親是宮廷禦廚的女兒。

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樂感,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後,決心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紮特式的音樂神童,好以此作為他的搖錢樹。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加入戲院樂隊,兩年後當上了大風琴手。1787年,貝多芬的母親去世。次年,父親退休。父親酗酒成性,整日不歸,17歲的貝多芬不得不擔負起整個家庭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