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秘密的運用法則(2)(3 / 3)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裏耶裏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學習了十年之久。

1795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他彈奏的是自己創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貝多芬也因此名聞遐邇(其“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創作的)。此後五年,貝多芬憑借自己神奇的想象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劄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就在貝多芬事業一帆風順,聲名如日中天之際,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患上耳聾的疾病。

從1797年開始,貝多芬耳聾的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製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長期隱居在維也納鄉村。也正在此時,他與一名17歲的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隱居鄉下的貝多芬一度消沉萬分,甚至寫下遺書陳述遭遇耳疾的悲慘和不幸,後終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他又回到維也納市區,並樂思泉湧,於1803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相繼創作出“克羅采”、“華德斯坦”、“熱情”及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裏歐”。1806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08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1809年,貝多芬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都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貝多芬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他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從1804年到1814年之間,貝多芬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11年的歲月裏,他的創作極為豐富,曆史價值更是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舉行的《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了空前成功。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觀眾五次鼓掌歡迎,在這樣一個講究禮節的國家,皇族出場也僅能享受到三次鼓掌禮。貝多芬背對觀眾指揮交響曲,現場一片狂熱的騷動,許多人失聲哭泣起來。對這一切,完全失聰的貝多芬毫未察覺,直到一個女歌唱演員牽著他的手,讓他麵對著群眾時,他才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致敬。這是個激動萬分的震撼場景,貝多芬感動得暈了過去。

1826年,對於已完全失聰的貝多芬來說,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一年,他已做過了3次手術,病情仍不見好轉,他還在等待著第四次。

1827年3月26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一聲驚雷,貝多芬咽下最後一口氣,永遠離開了世人。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也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在自己短短的57年生涯裏,他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