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人的價值(1 / 2)

必須把生命的尊嚴看作為最高價值,並作為普遍的價值基準就是說,生命是尊嚴的,比它再高貴的價值是沒有的。

池田:作為人類行動基準的價值體係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有人主張一切價值是個人愛好問題也有人把從社會體製中產生的價值基準。財產、社會地位、娛樂價值作為行動的規範,還有人根據施韋澤所說的“對生命的敬畏”這一概念,主張應該把克服貪欲、愛、求知欲作為基準。

我和施韋澤的想法有共同之處必須把生命的尊嚴看作為最高價值,並作為普遍的價值基準就是說,生命是尊嚴的,比它再高貴的價值是沒有的宗教也好,社會也好,以及設置比它更高的價值,最終會招致對人性的壓迫。

湯因比:正如您說的,生命和尊嚴才是普遍的絕對的基準但在這種情況下的“生命”一詞,不能限定為“生物的生命”,其中包括人這一宇宙中分離或者半分離出來的生物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就是說,自然界的無生物和無機物也都有尊嚴性。大地、空氣、水、岩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

我想這個問題的真實性,對日木人來說,是十分明了的,因為他們具有古老的傳統。尊重植物界、動物界,當然人類就更不用說了。甚至對無生的自然,也加以尊重。這種傳統在神道中已經製度化。並且和這一傳統一起,日木人還培育起強烈的美感和敏銳的審美能力。然而,大約一百年前,從西歐引進近代科學技術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產生了令人驚慌的技術知識,產值爆發性地猛增,日木人也開始侵犯無生物自然的尊嚴。

今天,人們的技術所帶來的對自然的汙染,遭到全世界的的反對。現代的一代人已經知道了,由於人對自然尊嚴的侵犯,最終還是侵犯了自己的尊嚴。僅就我所知道的日木曆史、日木人的尊嚴觀(這是日木人生活的特征,並使外國人深為銘感)來看,日木似乎正在出現(不然也可以說即將出現)反對環境汙染的強大潮流。

池田:正如您所說,日木的環境汙染已成為深刻的社會問題。反對環境汙染,作為當地居民的抗議運動已經表麵化。但在法律上,對杜絕汙染的來源,還沒有采取有力措施。

包括生物界和無生物界的自然,肉眼看不見的“生命之線”,像蜘蛛網一樣張掛著。並且從整體上巧妙地保持著平衡。雖說是人,也仍然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如果人用技術損害了自然,就意味著損害了人木身。佛法是把包括一切的自然—不,把大宇宙木身,作為“生命”來理解的。

康德說:“在目的王國裏,一切或者有價值,或者有尊嚴。有價值的東西,能夠作為某種東西的等價物而代替它相反,超過一切價值的寶貴的東西,因之也不承認任何等價物的東西,就是有尊嚴的東西。

生命是尊嚴的就是說,它沒有任何等價物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它現在人們已經各有自己的價值基準了這叫價值的多樣化人們從國家主義狹隘的價值觀中解放出來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即或承認價值的多樣化,是否還需要一個包括多樣的共同基礎的價值觀呢?沒有這樣一個基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協調就建立不起來如果深究一下,這個總括的、根本的價值觀,歸根結底,還是作為人的價值,生命的尊嚴。

湯因比:在這一點上,我對您的信念和佛教的生命觀也有同感剛才您從康德著作中引用的那一節關於價值的尊嚴的區別,也很有啟發價格是相對的,一切有價格的東西,都能與其等價物交換當然,這裏要有貨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