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政治生活經濟學(2)(2 / 2)

免費搭乘者的存在也是競爭的市場機製不可能解決公共產品有效生產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公共物品沒有競爭,意味著把這種物品供給一個人,必然無法供應給別人。

2.人們爭奪公共資源

在人類社會中曆來存在著集體行動的悲劇。在集體和個人之間存在著一個衝突悖論,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當我們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則來行動的時候,整個集體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無序的狀態,無論你個人怎麼努力,集體的無序狀態也會破壞你的勞動成果,因為每個人的利益偏好是不一樣的。如果存在群體行動的話,那麼群體性行動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一定是一種悲劇。

群體悲劇是群體的災難,這種災難是不可抗爭的,而且這種災難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群體受一個無情規律支配所造成的。一定意義上,這種悲劇是社會的規律造成的——當然我們這裏使用規律一詞是比較危險的,因為規律意味著與人的自由相對抗,人絕對不可避免。

讓我們看一下哈定悲劇,這是關於群體行動悲劇的一個著名的公共資源悲劇問題。該問題是經濟學中的經典問題。

公共資源悲劇最初由哈定提出。

哈定舉了這樣一個具體事例:有一群牧民麵對向他們開放的草地,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於其購養成本,是合算的,盡管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個牧區的牛的單位收益下降。每個牧民如果多增加一頭牛,草地將可能被過度放牧,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都餓死。這就是公共資源的悲劇。

對公共資源的悲劇有許多解決辦法,哈定說,我們可以將之賣掉,使之成為私有財產;可以作為公共財產保留,但準許進入,這種準許可以以多種方式來進行。哈定說,這些意見均合理,也均有可反駁的地方,“但是我們必須選擇,否則我們就等於認同了公共地的毀滅,我們隻能在國家公園裏回憶它們。”

哈定說,像公共草地、人口過度增長、武器競賽這樣的困境“沒有技術解決途徑”。所謂技術解決途徑,是指“僅在自然科學中的技術的變化,而很少要求或不要求人類價值或道德觀念的轉變”。

我們可能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些事情,比如,中國周邊沿海、江河的漁業資源越來越少了。我們小時候可以很容易看見的大黃魚,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市麵上隻能看到些小黃魚,類似的素有“長江三魚”之稱的刀魚、回魚、鰣魚,現在幾乎已經絕跡,從而我國不得不發布法定休漁期,在一年中主要水域都有1到2個季度實行伏季休漁,即在該區域內不得捕魚,同時通過人工繁殖種群幼苗大量投放各海域,使各水域漁業資源不致枯竭;還有我國北方草原由於過度放牧而導致的日趨嚴重的沙漠化,使包括北京在內的北方各地頻受沙塵暴的侵襲;還有我國很多煤礦資源豐富的地區,群眾偷偷開挖的小煤窯此起彼伏,屢禁不止,重大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類似許多範圍內的公共資源總是受到過度使用的情況,人們總是不怎麼愛惜公共設施、公共資源,很多平時對待自己私人物品的那種勤儉節約的美德在使用公共資源時卻蕩然無存,正所謂“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難道真的僅僅是我們的道德素養的問題嗎?

其實並不然,我們知道正所謂公共地帶,就是每個人都有進入和使用的權利,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可能就是 “我不用,別人也會用;我不拿,別人也會拿”,於是乎,就成了“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了。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邏輯,因為一般意義上的公共資源總量總是有限的,而人們的本性則是“自私”的,所以,個人如果可以從公共資源裏多獲得一點好處,那麼別人就會少獲得一點好處,而且因為具有別人沒有權利來阻止個人使用公共資源的這種“非排他性”,所以,個人會盡可能多地去使用公共資源。

對公共資源悲劇的防止有兩種辦法:一是製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無論這種權力機構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私人對公共地的擁有即處置便是在使用權力;第二種便是道德約束,道德約束與非中心化的獎懲聯係在一起。

在實際中也是可以避免這種悲劇的。當悲劇未發生時,如果建立起來一套價值觀或者一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這種權力機構就可以控製悲劇的發生,所以社群出現的地方,一般而言,我們都有一個管理中心,用於協調、管理群體以防止悲劇的發生。